佝偻病是因儿童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引发骨骼病变的慢性营养性疾病,病因包括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缺乏、生长速度快,临床表现早期有神经精神症状,后期有颅骨软化、方颅、胸廓及下肢畸形等骨骼改变,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及骨骼X线检查,预防需充足日照、合理喂养并补充维生素D,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关注日照与维生素D摄入,孕妇孕期要注意维生素D和钙摄入以降低胎儿患病风险。
一、定义
佝偻病是因儿童体内维生素D缺乏,致使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引发骨骼病变的慢性营养性疾病。
二、病因
1.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常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匮乏,无法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对维生素D的需求。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维生素D摄入不足,婴儿可从母乳中获取的维生素D有限。
2.日照缺乏:儿童户外活动较少,皮肤接触阳光不足,体内维生素D合成受限。如长期居住在室内、冬季日照时间短等情况,会影响维生素D合成。
3.生长速度快:婴幼儿、青少年处于快速生长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大,若未及时补充,易患佝偻病。比如早产儿相较于足月儿,生长发育更快,对维生素D需求更迫切。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多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婴儿常出现易激惹、烦躁、夜间啼哭、睡眠不安稳等,此阶段骨骼改变尚不明显。
2.骨骼改变
婴儿期:可见颅骨软化,用手指按压枕骨或顶骨中央,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内婴儿可出现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双侧突出,头颅呈方形。
幼儿期:可出现胸廓畸形,如鸡胸、漏斗胸;会行走的幼儿可出现下肢畸形,如O型腿(两足并拢时两膝关节不能靠拢)或X型腿(两膝关节并拢时两足内踝不能靠拢)等。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儿童喂养情况(如母乳喂养时长、奶粉中维生素D添加情况等)、日照时长、生长发育速度等。
2.临床表现观察:依据上述骨骼改变及神经精神症状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降低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血钙、血磷等指标也会有相应变化,如血钙降低、血磷降低等。
4.骨骼X线检查:可发现骨骼端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等特征性改变。
五、预防
1.充足日照: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每日保证一定时长的日照,如婴幼儿可在天气适宜时每日户外活动1-2小时,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
2.合理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保证自身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D食物摄入;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选择维生素D强化的配方奶。对于幼儿及儿童,可通过饮食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动物肝脏等。
3.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应尽早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国际单位,直至2岁;北方冬季日照时间短,儿童可适当增加维生素D补充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需特别关注日照及维生素D摄入,家长应督促儿童养成良好户外活动习惯,确保维生素D充足供应,以预防佝偻病发生,保障骨骼正常发育。例如,学龄儿童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到户外晒太阳。
2.孕妇:孕期应注意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维持自身营养状况良好,从而为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降低胎儿患佝偻病的风险。如孕妇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像牛奶、豆制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