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功能锻炼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早期包括足趾活动、踝关节泵运动;中期有踝关节主动屈伸、小腿肌肉等长收缩;后期含踝关节主动背伸跖屈、步行训练,各阶段循序渐进,锻炼中观察反应,不同患者结合自身调整。
踝关节泵运动:患者平卧或坐位,尽量勾起脚尖,使踝关节背伸,保持5-10秒,然后尽量向下用力勾起脚跟,使踝关节跖屈,同样保持5-10秒,如此为一个周期,每分钟可进行10-15个周期,每次练习10-15分钟。这种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能锻炼踝关节周围肌肉的早期收缩,为后期功能恢复做准备。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时需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力度,儿童可能需要更轻柔的动作,老年患者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跟骨骨折中期功能锻炼(术后2-6周)
踝关节主动屈伸:在疼痛允许的范围内,逐渐增加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幅度。患者可以坐在床边,将患侧下肢自然下垂,然后用双手辅助患侧足部进行踝关节的屈曲和伸展运动,每次屈伸幅度逐渐增大,可从30°左右开始,逐渐增加到60°-90°,每次练习15-20分钟,每天3-4次。通过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稳定,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在锻炼时要密切关注足部血液循环情况;妊娠期女性进行锻炼时要注意姿势和力度,避免对腹部造成压迫。
小腿肌肉等长收缩:患者平卧位,绷紧患侧小腿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这种等长收缩运动可以增强小腿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避免过度疲劳;老年患者要注意在无痛的前提下进行,若出现头晕等不适要立即停止锻炼。
跟骨骨折后期功能锻炼(术后6周以上)
踝关节主动背伸和跖屈:患者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患侧下肢缓慢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运动,可配合弹力带进行抗阻锻炼,选择适当阻力的弹力带,每次进行10-15分钟,每天3-4次。通过抗阻锻炼可以进一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对于运动员等特殊人群,在进行后期功能锻炼时要根据其专业训练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对于肥胖患者,要注意控制体重,因为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踝关节的负担,影响功能恢复效果。
步行训练:在骨折愈合相对稳定后,可开始进行步行训练。初始阶段可借助双拐或助行器辅助行走,患侧下肢尽量避免负重,逐渐过渡到部分负重,最后到完全负重行走。步行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步幅适中,每次步行时间可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2-3次。步行训练有助于恢复下肢的负重功能和步态。儿童患者在步行训练时需要家长在旁密切监护,防止摔倒;老年患者要注意选择平坦、安全的行走环境,避免在湿滑或不平整的地面行走,以防意外发生。
跟骨骨折的功能锻炼需要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在锻炼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同时,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患者在功能锻炼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功能锻炼的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