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与新冠感染在病原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特殊人群患病需分别关注其病情变化、加强护理与基础病管理等,支原体肺炎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起病可急可缓,症状有乏力、咳嗽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等有特点,治疗用大环内酯类等,预后大多良好;新冠感染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症状多样,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等有特征,治疗主要对症支持,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特殊人群需特殊护理及关注基础病。
新冠感染: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支原体肺炎:起病可急可缓,潜伏期2~3周,主要症状为乏力、头痛、咽痛、咳嗽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恢复正常后可能仍有咳嗽。
新冠感染:症状多样,常见症状有发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表现,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部分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等。
好发人群表现差异
支原体肺炎:儿童患者可能以喘息为突出表现;青少年及成人主要表现为上述典型呼吸道症状。
新冠感染: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等;老年患者症状相对较重,更易出现重症,如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且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支原体肺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新冠感染: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常减少。
病原体特异性检查
支原体肺炎:可通过支原体培养、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到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查中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新冠感染: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可明确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
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
新冠感染:胸部影像学早期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治疗方面
支原体肺炎:治疗常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也可选用,对于剧烈咳嗽者可适当使用镇咳药物。
新冠感染: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需注意儿童用药禁忌等),有呼吸困难等情况时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
预后方面
支原体肺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经规范治疗后咳嗽等症状多可逐渐缓解,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但总体预后相对较好。
新冠感染: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多在2~3周康复,重症患者预后与年龄、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老年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者等预后相对较差。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支原体肺炎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儿童患新冠感染时,更要关注其呼吸、精神等情况,由于儿童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重症风险相对需更警惕,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老年患者无论是支原体肺炎还是新冠感染,都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积极治疗基础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因为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