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骨不连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手术中精准清创、合理固定;控制感染,术前预防、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监测处理;优化局部血运,减少软组织损伤、改善骨折端血运;合理指导康复训练,早期适度、避免不当活动;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控血糖、骨质疏松患者抗骨质疏松。
一、手术操作规范
1.精准清创:手术中要彻底且精准地清除坏死组织与感染病灶,尽量保留有活力的骨组织和软组织,这有助于减少骨不连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规范的清创能为骨折端创造良好的愈合环境,降低感染相关骨不连的概率。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轻柔操作,避免过度损伤周围组织影响其生长发育。
2.合理固定:选择合适的骨折固定方式并确保固定牢固。如采用内固定时,要保证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的放置位置和类型要根据骨折部位、类型等合理选择。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固定要求有所差异,儿童骨折在固定时需考虑其骨骼的生长特性,避免影响骨骺发育。
二、控制感染
1.术前预防:对于开放性骨折等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情况,术前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根据伤口情况和可能的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用药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确保预防效果。
2.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从手术器械的准备、手术区域的消毒到手术操作过程,都要防止细菌污染,降低术后感染导致骨不连的可能性。在儿科手术中,更要注重手术室环境的无菌管理和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培训。
3.术后感染监测与处理: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包括有无红肿、渗液等,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监测感染指标。一旦发现感染迹象,要及时进行处理,如引流、调整抗生素使用等,防止感染进一步发展导致骨不连。
三、优化局部血运
1.减少软组织损伤:在骨折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包括肌肉、血管等,因为良好的局部血运是骨折愈合的重要基础。对于老年患者,其本身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要注意轻柔操作以保护软组织血运。
2.改善骨折端血运:可采用一些方法促进骨折端血运改善,如对于某些骨折可通过微创技术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在儿童骨折中,由于其自身修复能力较强,但仍需注意保护骨折端血运以利于愈合。
四、康复训练合理指导
1.早期适度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开始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骨折端愈合。康复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愈合情况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儿童康复训练要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折愈合。
2.避免不当活动:指导患者避免过早或不恰当的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影响愈合,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正确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骨骼强度和身体机能下降,更要严格遵循康复训练计划,防止因不当活动引发骨不连。
五、基础疾病控制
1.糖尿病患者管理: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影响骨折愈合,增加骨不连的发生风险。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等,同时要注意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2.骨质疏松患者处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要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必要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增加骨骼强度,促进骨折愈合,降低骨不连发生几率。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风险较高,要特别关注其骨密度情况和骨折愈合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