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是意外吸入酸性物质等引起的化学性肺炎,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有别,临床表现因轻重及人群而异,可通过影像学等检查诊断,可针对不同人群及生活方式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吸入性肺炎的定义
吸入性肺炎是指意外吸入酸性物质,如食物、胃内容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体和挥发性的碳氢化合物后,引起的化学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一)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
婴幼儿:婴幼儿的吞咽反射不完善,容易在吃奶、吐奶时发生误吸。比如早产儿,其神经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吞咽协调能力更差,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风险较高。
老年人:老年人的吞咽功能减退,口腔内的唾液分泌减少,咳嗽反射也减弱,当进食或饮水时,容易发生误吸。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导致吞咽困难,更容易引发吸入性肺炎。
(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长期卧床者: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是昏迷、术后卧床的患者,由于体位的原因,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咽部,进而被吸入气道。例如,一些因脑卒中长期卧床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合并胃动力不足,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的概率增加。
饮酒过量者:酒精会抑制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导致会厌关闭不全,容易使异物或胃内容物吸入气道。大量饮酒后意识不清的人,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显著升高。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轻症患者:可能仅有咳嗽、咳痰等表现,痰液可能为白色黏液痰或带有异味,与吸入的物质有关。例如,吸入胃内容物后,可能会有类似酸性的痰味。
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这是由于肺部发生炎症反应引起的。
(二)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婴幼儿吸入性肺炎可能表现为拒奶、呼吸急促、口周发绀等。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比如较小的婴儿吸入少量异物后,可能很快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明显。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的呼吸困难、发热等,可能更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嗜睡、意识模糊等,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胸部X线可见肺部有片状阴影,多位于肺下叶,因为吸入物容易沉积在肺底部。CT检查对于早期轻微的吸入性肺炎以及鉴别其他肺部疾病更有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细节,如是否有肺不张、肺水肿等情况。
(二)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呛咳史、近期的进食情况、是否有基础疾病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进食时发生过呛咳,近期是否有吞咽困难的情况,是否患有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等可能导致吞咽障碍的疾病。
五、预防措施
(一)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
婴幼儿:喂奶时要注意姿势,避免仰卧喂奶,喂奶后要拍嗝,将婴儿竖起,轻拍背部,排出胃内气体。对于早产儿,更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吃奶情况。
老年人:对于有吞咽困难的老年人,进食时要采取半卧位或坐位,速度要慢,选择合适的食物质地,如将食物做成糊状,防止误吸。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改善吞咽功能。
(二)生活方式相关的预防
避免过量饮酒,尤其是在进食时。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误吸。同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的情况,要及时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