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恢复需早期正确复位与固定,科学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合理营养支持很重要,还需定期复查以调整方案,各环节相互配合促进骨折良好恢复。
一、早期正确复位与固定
跟骨骨折后早期进行正确的复位与固定是恢复的关键。通过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结构,然后采用石膏外固定或内固定等方式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复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骨折愈合的速度和预后,例如解剖复位良好的跟骨骨折相较于复位不佳的骨折,愈合进程通常会更顺利,这已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准确的复位能使骨折断端更好地对接,促进骨痂形成。
二、科学的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通过主动收缩和放松足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形成。例如每天进行多次足趾的缓慢屈伸,每次10-15次,可分多组进行。这是因为早期足趾活动不受骨折部位的过多限制,且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回流,对整个下肢的血液循环都有积极作用,尤其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早期的足趾活动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中期康复(骨折后3-6周)
逐渐增加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可以坐在床边,让小腿自然下垂,缓慢屈伸踝关节,每次屈伸保持数秒后缓慢放松,每天可进行3-4组,每组10-15次。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的幅度和频率,但要以不引起明显疼痛和肿胀为度。中期康复能逐步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同时通过肌肉的收缩活动,也有助于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
3.后期康复(骨折6周后)
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开始时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如体重的1/3-1/2,然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到完全负重。在行走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步态,避免患肢过度内翻或外翻。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后期康复时要更加谨慎,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负重和行走训练,以确保安全且促进骨折良好愈合。
三、合理的营养支持
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跟骨骨折恢复至关重要。应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的食物。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钙是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奶制品、豆制品、虾皮等是钙的良好来源;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每天15-30分钟,注意避免晒伤)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等获取。例如,每天保证300-500毫升的牛奶摄入,能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钙源。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骨折恢复和身体的正常生长;而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更是促进骨折愈合和预防再次骨折的重要基础。
四、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一般骨折后1-2周、1个月、2个月等都需要进行复查,医生可以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和治疗措施。如果发现骨折愈合缓慢或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若复查发现骨折端有骨痂生长缓慢的情况,可根据具体原因调整营养摄入或康复训练强度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的频率和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生长代谢快,可能需要更密切观察骨折愈合的动态变化;老年患者则要关注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是否出现其他并发症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