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呼吸衰竭是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降低的呼吸衰竭,其常见原因包括气道病变(如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的气道阻塞等)、肺组织病变(如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的肺组织换气障碍等)、肺血管病变(如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的肺血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胸廓与胸膜病变(如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的胸廓及胸膜影响肺通气功能等)。
气道病变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如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狭窄,容易因炎症、异物等导致气道阻塞。例如,婴幼儿肺炎时,气道内分泌物增多、黏膜肿胀,可引起气道部分阻塞,影响气体交换,进而引发Ⅰ型呼吸衰竭。对于成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早期主要表现为小气道病变,随着病情进展,气道狭窄加重,也可能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引起Ⅰ型呼吸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成年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加,使气道阻力增大,增加气道病变引发Ⅰ型呼吸衰竭的风险。
病史因素: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在接触过敏原等诱因时,可发生气道痉挛,导致气道狭窄,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出现Ⅰ型呼吸衰竭。如哮喘急性发作时,气道痉挛、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使得通气受阻,PaO降低,而PaCO早期可因过度通气而降低。
肺组织病变
年龄因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由于其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肺组织顺应性下降,肺泡萎陷,影响气体交换,导致Ⅰ型呼吸衰竭。而老年人肺组织弹性减退,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变发生率增加,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随着病情发展,肺组织纤维化使肺的换气功能障碍,引起PaO降低。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粉尘的成年人,如煤矿工人、石匠等,易患尘肺,肺组织内大量粉尘沉积,导致肺纤维化,影响气体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引发Ⅰ型呼吸衰竭。
病史因素:患有肺炎的患者,尤其是重症肺炎,肺部炎症可导致肺泡实变,影响气体交换。例如,细菌性肺炎时,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使得氧气无法有效地从肺泡进入血液,从而出现Ⅰ型呼吸衰竭。另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严重肺部感染、创伤等,肺组织广泛受损,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水肿、肺不张等,严重影响气体交换,造成Ⅰ型呼吸衰竭。
肺血管病变
年龄因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肺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肺血栓栓塞症,老年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使其易发生肺血管栓塞。栓子阻塞肺血管,导致部分肺组织血流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影响气体交换,引起Ⅰ型呼吸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进而可能发生肺血栓栓塞。
病史因素:患有结缔组织病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合并肺血管炎,导致肺血管病变,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引发Ⅰ型呼吸衰竭。
胸廓与胸膜病变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严重的胸廓畸形,如先天性漏斗胸、鸡胸等,可影响胸廓的正常活动,限制肺的扩张,导致通气不足,影响气体交换。对于老年人,严重的脊柱侧弯等胸廓畸形也会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引起Ⅰ型呼吸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且姿势不良的成年人,可能导致胸廓畸形,影响肺的通气功能。
病史因素:患有严重胸膜炎的患者,如结核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可压迫肺组织,使肺组织受压萎陷,导致通气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Ⅰ型呼吸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