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性假瘤是肺部少见良性病变,由肺内慢性炎症致肉芽肿等形成瘤样团块,与感染、免疫因素有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咳嗽、低热,影像学有特征表现,靠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诊断,需与肺癌、肺结核球鉴别,手术是主要治疗,术后预后良好,儿童、老年患者手术及术后需特殊关注。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是诱发因素。例如,有研究提示某些细菌感染后,肺部组织出现异常修复反应,逐渐形成炎性假瘤。
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肺部组织的修复过程可能出现紊乱,导致炎性假瘤形成。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相对来说可能有更高的炎性假瘤发生风险,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无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拍胸部X线或CT时偶然发现。
部分患者有咳嗽:咳嗽程度可轻可重,有的为刺激性干咳,有的伴有少量白痰。例如,约有30%-50%的患者会出现咳嗽症状,但一般不伴有咯血等典型的严重呼吸道症状,除非炎性假瘤合并有其他血管相关病变。
少数患者有低热:一般体温在37.5℃左右,很少超过38℃,这是因为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的机体轻微发热反应。
体征表现:肺部听诊多数无明显异常体征,当炎性假瘤较大时,可能在相应肺部区域叩诊呈浊音等,但这种体征缺乏特异性。
三、影像学表现
胸部X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阴影,边界较清楚,密度多较均匀,大小一般在1-5cm左右。例如,常见于肺的周边部位,以右下肺多见。
胸部CT:能更清晰显示病变情况,可表现为实性结节或肿块,部分病灶边缘可有轻度分叶,多数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增强扫描时,炎性假瘤多呈中等程度强化,强化方式多为均匀强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等典型的炎性假瘤病理改变。
鉴别诊断:
肺癌: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多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征等,病理上有癌细胞的异型性等表现,与炎性假瘤不同。例如,肺癌的CT表现中毛刺征较为常见,而炎性假瘤边缘多较光滑。
肺结核球:肺结核球一般有结核中毒症状,如盗汗、乏力等,影像学上多有卫星灶,病灶内可见钙化等,病理检查可发现结核杆菌等特征性改变,与炎性假瘤可通过病理及相关临床表现鉴别。
五、治疗与预后
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因为炎性假瘤虽为良性,但术前有时难以与肺癌等恶性病变鉴别,所以一般主张手术切除。手术方式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等选择,如肺局部楔形切除等。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或病变非常小且无明显变化的患者,可密切观察,定期复查胸部CT,观察病变变化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因为炎性假瘤有一定恶变潜在可能(虽然恶变率低),所以多数还是建议手术治疗。
预后:炎性假瘤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但如果是复发的炎性假瘤,再次手术仍可取得较好效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时需更加精准操作,尽量减少对肺组织的过度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呼吸等情况,因为儿童肺功能恢复相对成人可能有其特殊性,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促进肺组织良好恢复。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术后要加强呼吸功能锻炼,预防肺部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基础疾病可能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