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性假瘤是肺部少见良性病变,由肺内慢性炎症致肉芽肿、机化等形成,非真正肿瘤。病因与感染、免疫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咳嗽等,体征多不明显。诊断靠影像学(胸部X线、CT)及病理检查。需与肺癌、肺结核球鉴别。治疗无症状小病变可随访,有症状大病变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后复发率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及预后有差异。
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因素:可能与细菌、病毒等感染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肺炎性假瘤患者在发病前有过肺部感染病史,细菌或病毒感染后引起肺部组织的异常修复反应,导致炎性假瘤形成。
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参与了肺炎性假瘤的发生发展。当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肺部组织的炎症反应不能得到正常调控,进而出现组织的异常增生形成假瘤。
临床表现
症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有咳嗽、咳痰,偶有痰中带血,少数患者会出现低热、胸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一般来说,儿童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症状表现可能被掩盖或不典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肺部疾病包括肺炎性假瘤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有肺部感染病史的人群也是肺炎性假瘤的高危人群。
体征:体征多不明显,部分患者肺部听诊可能无异常发现,少数患者可闻及呼吸音改变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阴影,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但胸部X线的分辨率相对有限,对于一些较小或位置特殊的肺炎性假瘤可能容易漏诊。
胸部CT:是诊断肺炎性假瘤的重要手段。胸部CT可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肺炎性假瘤在CT上多表现为单发结节,边缘光滑或有轻度分叶,密度多较为均匀,部分病灶可能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胸部CT表现差异不大,但儿童患者由于肺部组织发育尚未完全,在CT影像解读时需要更加仔细,避免与其他儿童肺部疾病混淆。
病理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肺炎性假瘤的金标准。通常可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支气管镜肺活检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表现为肺组织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等,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肺泡上皮增生等改变。
鉴别诊断
肺癌:肺癌多为单发结节,形态上可能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表现,而肺炎性假瘤边缘多较光滑。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鉴别,肺癌的病理有其恶性肿瘤的特点,如细胞异型性明显、有侵袭性生长等表现,而肺炎性假瘤是良性的炎性病变表现。
肺结核球:肺结核球多有卫星灶、钙化等表现,患者多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痰找抗酸杆菌可能阳性,而肺炎性假瘤一般无这些表现,通过病理及相关结核相关检查可鉴别。
治疗与预后
治疗:对于无症状且病变较小的肺炎性假瘤,可定期随访观察,通过胸部CT等检查监测病变的变化情况。对于有症状或病变较大的肺炎性假瘤,多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老年患者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基础疾病,以确保手术安全。
预后:肺炎性假瘤经过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但如果未及时治疗,少数患者可能因病变持续存在影响肺功能等。年龄较小的患者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