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是已婚妇女中常见的慢性宫颈炎表现,由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致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突出形成,病因有慢性炎症刺激和内分泌紊乱,临床表现有阴道异常出血、白带异常等,诊断靠妇科检查、宫颈刮片、阴道镜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不同人群如育龄女性、绝经后女性、有慢性妇科炎症病史的女性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需注意相关卫生、检查和治疗随访等。
一、宫颈息肉的病因
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阴道炎、宫颈炎等慢性炎症,会持续刺激宫颈黏膜,导致黏膜过度增生,进而形成息肉。例如,一些女性不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不洁等,容易引发宫颈的慢性炎症,增加宫颈息肉的发生风险。
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与宫颈息肉的形成有关。雌激素可促进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本身的发育,同时子宫内膜增生而产生月经。过高的雌激素水平会促使宫颈黏膜过度增生,从而容易形成息肉。
二、宫颈息肉的临床表现
阴道异常出血:主要表现为少量点滴出血、鲜红色,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有时被误认为是“回经”。少数人的出血量可与月经相似。还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例如,有些女性在性生活后发现有少量阴道出血,往往会忽视,但这可能是宫颈息肉发出的信号。
白带异常:部分患者平时可有黄色白带,多数有异味,或白带中带有血丝。比如,白带变得黏稠、有异味,这可能是宫颈息肉伴随炎症的表现。
其他:未婚的患者多表现为阴道口有肿物脱出。
三、宫颈息肉的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外口有单个或多个带蒂息肉,色红,呈舌状,质地软而脆,易出血,蒂宽窄不一。
宫颈刮片示巴氏Ⅱ级:宫颈刮片检查是初步筛查宫颈病变的方法,宫颈息肉患者的宫颈刮片可能会出现巴氏Ⅱ级的情况,但这只是初步提示,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阴道镜检查:阴道镜下可见宫颈息肉中心为一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纵轴,其中血管多而密集,外有宫颈固有的组织,包括腺体与间质,表面为宫颈黏膜覆盖,组织成分和结构基本上与正常宫颈组织相同,此为典型的息肉组织相。作镜下定位活检,可明确诊断。
四、宫颈息肉的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宫颈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一般在消毒外阴、阴道、宫颈后,用血管钳夹住息肉蒂部,旋转取下即可。手术无痛苦,术后创面上用赛霉胺药粉,并用棉球压迫以消炎止血。息肉较大、蒂较粗者,摘除后断端可用电灼止血。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术后一周内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防止感染。要定期复查,因为宫颈息肉有复发的可能。
五、不同人群宫颈息肉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且激素水平相对不稳定,更容易受到慢性炎症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宫颈息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性生活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宫颈息肉。一旦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患宫颈息肉也不少见,虽然激素水平下降,但仍可能由于慢性炎症等原因发病。绝经后女性如果出现阴道流血等情况,不能简单认为是正常的绝经后表现,要警惕宫颈息肉等疾病的可能,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有慢性妇科炎症病史的女性:这类女性本身存在宫颈等部位的慢性炎症,宫颈息肉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她们需要更加积极地治疗慢性妇科炎症,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控制炎症发展,降低宫颈息肉的发生几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自身免疫力,比如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减少炎症的复发和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