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急危重症,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致血栓形成使冠脉部分或完全闭塞,无ST段抬高;发病机制与斑块破裂糜烂、血栓形成血管闭塞相关,不同人群发病机制有差异;临床表现为较稳定型心绞痛重且持续久的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预后与多因素有关,预防需控制危险因素、定期检查。
发病机制
斑块破裂或糜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发生破裂或糜烂,暴露内膜下的促血栓物质,如组织因子等,从而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的不稳定;高血压患者,持续的高血压状态会增加血管壁的压力,容易导致斑块破裂;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过高的脂质成分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增加斑块破裂风险。
血栓形成与血管闭塞:血栓形成后逐渐阻塞冠状动脉,使心肌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机制可能有细微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压力大等)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疼痛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有的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下颌部等,还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尤其是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可能仅表现为胸闷、上腹部不适等。例如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容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
体征:发作时可能有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波动等,有时可闻及第三心音、第四心音等,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等。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等非特异性改变,部分患者可无明显ST-T改变,但动态观察心电图有ST-T动态演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及青少年心电图特点与成人不同,但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成人中的心电图特征主要是上述非ST段抬高表现。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升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肌钙蛋白在心肌梗死发生后数小时开始升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评估心肌的运动情况、心室功能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呼吸支持。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如肝素等)、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儿童一般不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而成人根据病情使用。
血运重建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获益与风险。
预后及预防
预后: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梗死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是否有并发症等。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反之,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重预防,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