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肺气肿是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特定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和肺功能检查诊断,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还需从多方面预防,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也有相应注意事项,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随访。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常见的病因是慢性支气管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使气道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增生、分泌亢进,导致气道狭窄,气体进出受阻,引起肺气肿。此外,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等也与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吸烟时产生的焦油、尼古丁等化学物质会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影响气道的正常功能,增加气道阻力,逐渐引发肺气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会感到气短,且进行性加重。这是因为肺气肿导致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机体缺氧逐渐加重。例如,轻度肺气肿患者可能在快走或爬楼梯时出现气短,而重度患者可能在穿衣、说话等轻微活动时就感到明显气短。
咳嗽、咳痰:多数患者有长期的咳嗽、咳痰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呈脓性。这是由于气道炎症刺激,腺体分泌增加所致。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全身症状,长期缺氧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
2.体征
视诊可见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触诊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并发感染时肺部可有湿啰音。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
胸部CT检查:比X线更清晰,可更准确地观察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早期诊断及与其他疾病鉴别。
2.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阻塞性肺气肿的重要指标。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小于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对诊断阻塞性肺气肿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稳定期治疗:包括戒烟,这是阻止肺气肿病情发展的重要措施;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可缓解气道痉挛;长期家庭氧疗,一般给予低流量吸氧,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
急性加重期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积极进行祛痰、平喘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时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
2.预防
避免吸烟,远离二手烟环境,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吸入。
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因为呼吸道感染会加重肺气肿的病情。
对于有职业粉尘接触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合适的防护面具等。
对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气肿并及时干预。
对于儿童来说,阻塞性肺气肿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反复的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引发。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进行非药物或合适药物的干预。对于女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同样注意避免上述危险因素,怀孕期间也需注意避免接触可能导致肺气肿的不良因素。而有肺气肿病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长期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治疗和随访,以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