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同时期有相应锻炼方法,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中期开展关节活动度和直腿抬高锻炼,后期进行负重行走和上下楼梯锻炼,锻炼要循序渐进,出现不适及时停并咨询医生,饮食要营养均衡。
踝泵运动:患者平卧或坐姿,脚尖缓慢向上勾起,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然后脚尖缓慢向下伸展,至最大限度,如此反复。每分钟可进行10-15次,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能轻微活动关节,防止关节僵硬。儿童进行踝泵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由家长协助或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老年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时同样要注意力度和幅度,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骨折中期(术后2-6周)
关节活动度锻炼:在骨折稳定的情况下,可开始进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锻炼。例如患者仰卧,家属帮助或自己缓慢弯曲膝关节,尽量使足跟靠近臀部,然后再缓慢伸直膝关节,重复进行,每次屈伸可练习10-15次,每天3-4组。对于髋关节的活动,在医护人员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轻度的髋关节外展和内收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不宜过大。儿童在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配合程度和耐受情况,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下降,锻炼时要更加缓慢、轻柔,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直腿抬高锻炼:患者仰卧,伸直下肢,将下肢缓慢抬高至离床面约15-30厘米,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每次可练习10-15次,每天3-4组。直腿抬高锻炼可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为后期的行走等功能恢复奠定基础。儿童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力量情况调整抬高的高度和次数,避免过度用力。老年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时,要注意力量的控制,以不引起疼痛和骨折端不适为准。
骨折后期(术后6周以上)
负重行走锻炼:当骨折愈合达到一定程度,经医生评估后可开始逐渐进行负重行走锻炼。初期可在拐杖或助行器的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然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行走的距离。例如开始时可先进行20-30步的行走,每天2-3次,然后逐渐增加到每次行走100步左右,每天3-4次。随着骨折愈合的进一步良好,可尝试脱离辅助器具进行行走。儿童在进行负重行走锻炼时,要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护下进行,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和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负重和行走距离。老年患者由于平衡能力和骨骼强度的问题,在负重行走锻炼时更要谨慎,可先在室内平坦地面进行短距离行走,逐步适应后再到室外等复杂环境行走,同时要注意防止摔倒。
上下楼梯锻炼:在能够平稳行走后,可进行上下楼梯锻炼。上楼梯时,健侧下肢先上,然后患侧下肢跟上;下楼梯时,患侧下肢先下,然后健侧下肢跟上。每次上下楼梯可练习5-10次,每天2-3次。上下楼梯锻炼可以进一步增强下肢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肢体的协调性。儿童进行上下楼梯锻炼时,要确保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如家长在旁边扶持,避免发生意外。老年患者进行上下楼梯锻炼时,要更加缓慢、小心,可先从单侧楼梯开始练习,逐步过渡到双侧楼梯,同时要注意楼梯的防滑等安全措施。
在整个锻炼过程中,患者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调整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咨询医生。同时,患者的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