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粉碎性骨折是骨折严重类型,高能量创伤和低能量创伤合并骨质疏松是常见病因,局部有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功能障碍,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康复分早期和后期,需及时准确诊断、合适治疗及个体化康复以恢复跟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病因
高能量创伤:多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情况。例如从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强大的冲击力传递到跟骨,容易导致跟骨粉碎性骨折;在交通事故中,车辆的撞击力也可能使跟骨遭受严重损伤而发生粉碎性骨折。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高能量创伤的原因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更多与运动损伤或交通事故相关,而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即使相对较轻的外力也可能引发跟骨粉碎性骨折。
低能量创伤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即使是日常的轻微扭伤等低能量创伤,也可能引发跟骨粉碎性骨折。比如老年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滑倒,就可能导致跟骨粉碎性骨折。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疼痛:受伤部位疼痛剧烈,患者往往难以站立或行走,跟部肿胀明显,随着时间推移肿胀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皮肤可能出现瘀斑。
畸形:由于跟骨结构的破坏,可能出现跟部外形改变,比如跟骨增宽、缩短等畸形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畸形表现可能因身体状况等因素有所差异,年轻人身体代偿等情况相对较好,而老年人可能畸形表现相对更明显且恢复相对困难。
功能障碍:患侧足部的功能明显受限,无法正常进行负重、行走等活动。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跟部的压痛、肿胀情况,以及观察足部的外形等,初步判断跟骨粉碎性骨折的可能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跟骨骨折常用的方法,可以发现跟骨的骨折线以及骨折块的情况,但对于一些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跟骨粉碎性骨折的骨折块数量、大小、移位情况以及跟骨内部结构的损伤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CT检查时,需根据其身体状况等调整检查的相关参数等,但一般都能较好地明确骨折情况。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移位较轻的跟骨粉碎性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石膏固定等。通过石膏固定限制跟部的活动,促进骨折部位的初步愈合。但非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移位明显等情况可能效果不佳。
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跟骨粉碎性骨折,尤其是骨折块移位明显、关节面受损的情况,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关节面的平整以及跟骨的正常高度、宽度等。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和预后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手术也是恢复跟骨功能的重要手段。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避免长时间不活动导致的关节僵硬等问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要逐步调整,老年人康复训练要更注重安全性和循序渐进。
后期康复:骨折初步愈合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康复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跟骨粉碎性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骨折类型,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等因素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及康复措施,以最大程度恢复跟骨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