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及周围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病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诊断方法有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MRI)。
一、病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磨损。例如,人体在30-40岁时,关节软骨开始出现轻微退变,到了60岁以上,大部分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炎表现。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软骨细胞的代谢功能下降,软骨基质合成减少,降解增加,导致软骨逐渐变薄、磨损。
老年人骨质增生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这与关节软骨磨损后,机体为了稳定关节而出现的骨质代偿性增生有关。
2.性别因素
在绝经前,女性膝关节炎的发生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关节软骨营养供应相关的激素平衡被打破,使得女性绝经后膝关节炎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且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
3.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运动: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如长跑、登山等,会使膝关节软骨受到过多的磨损和压力。例如,长跑运动员由于膝关节反复受到冲击,膝关节炎的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很多。
肥胖: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尤其是在行走、上下楼梯时,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会成倍增加。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膝关节患骨关节炎的风险增加6%。肥胖还会导致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进一步加重关节的炎症反应。
4.病史因素
既往膝关节损伤:如果曾经有过膝关节骨折、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等病史,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膝关节结构异常,使得关节受力不均匀,从而增加膝关节炎的发病风险。例如,膝关节骨折后,如果复位不良,关节面不平整,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引发膝关节炎。
二、临床表现
1.疼痛
早期疼痛多为间歇性,一般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变为持续性,即使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膝关节周围,可伴有膝关节前方、后方或内外侧的疼痛。
例如,上下楼梯时,膝关节疼痛会明显加重,因为上下楼梯时膝关节的屈曲和伸直动作会使关节软骨受到更大的压力和摩擦。
2.肿胀
膝关节肿胀可能是由于关节内炎症反应导致滑膜增生、渗出增加引起的。肿胀可表现为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严重时膝关节会明显肿大,皮肤温度可能会升高。
一些患者在早晨起床时可能会感觉膝关节僵硬,活动后僵硬感会逐渐缓解,但如果病情较重,僵硬感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全天存在。
3.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肿胀和关节结构的破坏,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会逐渐减小。表现为屈伸困难,不能完全伸直或弯曲到正常范围。例如,不能正常下蹲、跪下,行走时步态异常,可能出现跛行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膝关节的压痛部位、肿胀情况、活动范围等。例如,按压膝关节周围的关节间隙、髌骨下方等部位,判断是否有压痛,以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还会检查膝关节的屈曲、伸直活动度,以及内外翻应力等,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膝关节炎常用的影像学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到膝关节软骨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关节面硬化等表现。例如,早期X线可能显示软骨间隙轻度变窄,随着病情进展,间隙会逐渐变窄甚至消失,同时可见骨质增生形成的骨赘。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软骨退变、半月板损伤等情况的诊断比X线更敏感。例如,能发现关节软骨的磨损、剥脱,半月板的撕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