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损伤可导致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和减低)、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喂养困难、异常哭闹等多种表现。运动发育迟缓表现为相应月龄运动能力明显落后;肌张力增高时肌肉较硬、被动活动阻力大,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软、活动减少;姿势异常包括头偏、身体扭转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引出病理反射;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等;异常哭闹为不明原因持续难以安抚,且有脑损伤病史的婴儿更易出现这些异常情况,生活方式等也可能对其有影响。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婴儿脑损伤时可能出现四肢尤其是上肢屈曲僵硬,像握拳时拇指内收,手紧握不易掰开,双下肢伸直、内收交叉等情况。这是由于脑损伤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受损,使得肌肉的紧张度发生改变,影响了正常的肌肉松弛与收缩平衡。对于不同月龄的婴儿,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形式可能略有不同,低龄婴儿可能更易出现肢体的异常屈曲姿态,生活方式中如果婴儿长期处于不恰当的体位摆放可能会加重肌张力异常的程度,有脑损伤病史的婴儿发生肌张力增高的风险更高。
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软,婴儿肢体软弱无力,活动减少。例如抱婴儿时感觉四肢松软,头不能很好地竖直,俯卧位时抬头无力等。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导致肌肉张力下降。不同年龄的婴儿肌张力减低的表现程度有差异,性别因素在此类表现中无明显特殊指向,生活方式中缺乏营养等可能会对肌张力减低有一定影响,有脑损伤病史的婴儿更容易出现肌张力减低的情况。
姿势异常
婴儿脑损伤时可能出现多种异常姿势,如头偏向一侧、身体扭转、角弓反张(头向后仰,背部拱起如弓状)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身体姿势的调节功能紊乱所致。在不同月龄的婴儿中,姿势异常的表现形式不同,低月龄婴儿可能更易出现头位的异常偏移等情况,生活方式中不正确的包裹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异常姿势,有脑损伤病史的婴儿发生异常姿势的可能性更大。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月龄逐渐消失。婴儿脑损伤时,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一般在3-6个月消失,如果超过6个月仍存在就属于异常情况。
病理反射引出:正常婴儿不存在病理反射,而脑损伤婴儿可能会引出病理反射,如2岁以内正常婴儿巴宾斯基征可呈阳性,但如果2岁后仍为阳性则提示神经系统异常。反射异常是脑损伤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同年龄的婴儿原始反射和病理反射的正常存在时间不同,性别因素对反射异常的发生无特殊影响,生活方式中婴儿的健康状况等可能会影响反射的正常表现,有脑损伤病史的婴儿反射异常的发生率更高。
喂养困难
婴儿脑损伤时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拒奶或吐奶频繁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口腔、咽喉部肌肉的协调运动以及进食相关的神经调节功能。不同月龄的婴儿喂养困难的表现程度不同,低月龄婴儿可能更易出现吸吮和吞咽的严重不协调情况,性别因素在此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如果婴儿有脑损伤病史,可能会因为神经功能受损而导致喂养困难加重,有脑损伤病史的婴儿发生喂养困难的风险较高。
异常哭闹
婴儿脑损伤时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哭闹,难以安抚。这可能是由于脑部不适引起的神经感觉异常导致婴儿通过哭闹来表达不适。不同月龄的婴儿哭闹的表现可能不同,低月龄婴儿哭闹可能更无规律,性别因素对异常哭闹的发生无特殊影响,生活方式中如果婴儿有脑损伤情况,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出现异常哭闹,有脑损伤病史的婴儿更容易出现异常哭闹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