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有运动(一般人群适度有氧运动、肥胖者减重运动)、物理(热疗、冷疗、按摩)及辅助器具(拐杖等助行器、膝关节支具);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注意特殊人群慎用)和软骨保护剂(注意特殊人群监测);手术有关节镜(评估全身状况)、截骨(评估风险)、人工关节置换(评估风险及预防并发症)。
一、非药物治疗
1.运动疗法
对于一般人群: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例如游泳,在水中浮力可减轻关节负重,适合各年龄段膝关节炎患者,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还有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缓慢抬高,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但对于老年患者,运动强度需适当调整,避免过度劳累加重关节损伤。
对于肥胖人群: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膝关节负重,从而缓解膝关节炎症状。每减轻1公斤体重,膝关节负重可减少约3-4公斤,建议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减重,如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蔬菜、优质蛋白的摄入,同时坚持上述低负重运动。
2.物理治疗
热疗:可采用热敷,如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不宜过高,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能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皮肤感觉可能异常,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
冷疗:急性炎症期可使用冰袋冷敷,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可减轻肿胀和疼痛。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冷疗时要注意避免冻伤,可在冰袋和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膝关节周围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按摩力度要适中,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摩要谨慎,避免引起出血。
3.辅助器具使用
拐杖或助行器:对于膝关节炎较严重、行走困难的患者,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可减轻膝关节负重,帮助行走。选择合适高度的拐杖或助行器很重要,一般以患者手臂自然下垂时手肘微屈约30°为宜。对于儿童患者,如因疾病导致行走不稳需要使用辅助器具,要选择适合儿童体型的,确保安全。
膝关节支具:可在膝关节炎症发作期或需要稳定关节时使用,帮助限制膝关节过度活动,提供支撑。佩戴膝关节支具时要注意松紧度合适,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支撑作用。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要慎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溃疡复发风险;对于儿童患者,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有严格的医学指征且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
2.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可促进软骨修复,改善关节功能。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三、手术治疗
1.关节镜手术:适用于膝关节有游离体、半月板损伤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关节镜可进行清理、修复等操作,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
2.截骨术:适用于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的患者,通过改变下肢力线来减轻膝关节局部的负重,从而缓解症状。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如截骨部位愈合不良等,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于终末期膝关节炎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但手术创伤较大,康复时间较长,对于有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患者,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