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内传导阻滞是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分右束支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正常人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均有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多提示有弥漫性心肌损害;其表现有无症状或伴基础心脏病症状;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基础疾病及对症支持,要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管理病情。
右束支传导阻滞
发生机制:右束支细长,由单侧冠状动脉分支供血,故易受损。右束支传导阻滞可发生于正常人,运动员及儿童中较常见,多为功能性。也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对不同人群影响:在儿童中,部分可能是生理性的,随着生长发育有自行恢复的可能;在运动员中,若为功能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一般不影响其正常运动,但需定期监测;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成人,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提示心脏存在病变,需要进一步评估心脏功能等情况。
左束支传导阻滞
发生机制:左束支粗短,由双侧冠状动脉分支供血,左束支传导阻滞通常提示有弥漫性心肌损害,常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主动脉瓣病变等。
对不同人群影响:在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往往与基础心脏病相关,需要关注心脏功能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左束支传导阻滞可能提示病情有进一步发展的风险,需要积极控制血压等基础疾病。
心室内传导阻滞的表现
无症状情况:部分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功能性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在早期也可能没有特异性症状,尤其是一些慢性、轻度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情况。
有症状情况:当心室内传导阻滞伴有基础心脏病时,可能出现相应心脏病的症状,如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严重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可能导致心功能下降,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在儿童中,若心室内传导阻滞是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生长迟缓、活动耐力差等。
心室内传导阻滞的诊断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室内传导阻滞的主要方法。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2秒,V1或V2导联呈rsR′型或M型,I、V5、V6导联S波增宽、粗钝;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2秒,V5、V6导联R波宽大,顶部有切迹或粗钝,I导联R波宽大,V1、V2导联呈宽阔的QS波或rS波型。
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间歇出现的心室内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明确诊断。在儿童中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要注意电极的固定,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心室内传导阻滞的治疗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心室内传导阻滞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如冠心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高血压性心脏病需要控制血压等。对于不同人群,治疗基础疾病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儿童中,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室内传导阻滞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老年人群,在治疗基础疾病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
对症支持治疗:当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给予相应的抗心力衰竭治疗,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避免不恰当用药对不同人群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无症状的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主要是定期随访观察,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心室内传导阻滞是一种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情况,其发生、表现、诊断和治疗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详细的检查和个体化的治疗来管理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