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危险分层至关重要,基于临床特征(如症状持续时间、有无并发症、既往病史)、心电图表现(如ST段改变程度和持续时间、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T波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水平)等多方面指标进行危险分层,可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特殊人群(老年、女性、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危险分层需结合其特点综合评估。
一、临床特征相关指标
1.症状特点
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一般超过20分钟)且含服硝酸甘油缓解不明显的患者,危险度相对较高。因为较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可能提示心肌梗死的范围有扩大趋势或存在多支血管病变等情况。例如,有研究发现,NSTEMI患者中胸痛持续>30分钟的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胸痛持续时间较短的患者。
伴随休克、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危险分层为高危。休克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肺水肿提示急性左心衰竭,这些情况都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预后较差。
2.病史情况
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史或外周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NSTEMI时危险度较高。既往的心血管疾病史提示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基础较差,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再次心肌缺血导致梗死的风险增加。比如,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其梗死相关血管再狭窄的概率相对较高,容易再次出现心肌缺血事件。
二、心电图表现相关指标
1.ST段改变
心电图上ST段压低程度较深(如ST段压低≥2mm)以及ST段压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危险度升高。ST段压低反映了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ST段压低越明显且持续时间越长,说明心肌缺血范围可能较广,心肌细胞受损的风险增加。例如,研究表明,NSTEMI患者中ST段压低≥2mm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显著高于ST段压低较轻的患者。
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患者,属于高危范畴。左束支传导阻滞本身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协调,合并NSTEMI时,心肌缺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更为严重,预后不良风险增加。
2.T波改变
深倒置的T波且动态变化明显的患者,提示心肌缺血损伤较严重,危险度较高。T波的动态改变往往反映了心肌缺血-再灌注等病理过程的变化,深倒置且动态变化明显意味着心肌细胞的损伤和修复处于较为活跃且可能较为严重的状态。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相关指标
1.肌钙蛋白水平
肌钙蛋白升高幅度较大(如肌钙蛋白I>0.5ng/ml或肌钙蛋白T>0.1ng/ml)以及肌钙蛋白持续升高不下降的患者,危险分层为高危。肌钙蛋白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升高程度反映了心肌细胞受损的范围和程度,升高幅度越大且持续时间越长,说明心肌梗死的范围可能较广,心肌细胞坏死较多,预后不良风险增加。例如,多项研究显示,肌钙蛋白水平越高的NSTEMI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
通过综合以上临床特征、心电图表现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多方面的指标进行危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血运重建治疗等,同时也能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其各器官功能减退,危险分层时更要注重多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估,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变化更为复杂;女性患者在危险分层时也需考虑其生理特点,部分女性NSTE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但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指标的变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危险分层意义;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在危险分层中要结合其生活方式因素,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冠状动脉病变,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