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其病原体具多种毒力因子,通过飞沫传播,未接种疫苗的婴幼儿是高风险人群,冬季和春季高发;宿主因素中,低龄婴儿、老年人、未全程接种疫苗者、密闭空间聚集者及吸烟者易感且症状可能更重;临床表现分三期,确诊依赖鼻咽拭子PCR检测或细菌培养,需与副百日咳等鉴别;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需针对性预防与管理;预防措施包括按程序接种疫苗、隔离患者、预防性用药及公众教育。
一、百日咳的病原体及感染机制
1.1病原体特征
百日咳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pertussis)引起,属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其表面存在多种毒力因子,包括百日咳毒素(PT)、丝状血凝素(FHA)、黏附素(Prn)等,这些因子通过黏附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抑制免疫应答,导致持续感染。
1.2传播途径与感染过程
百日咳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含菌微粒可被健康人吸入。感染后,细菌首先黏附于呼吸道纤毛上皮,通过分泌毒素破坏纤毛运动,导致黏液积聚、气道阻塞。潜伏期通常为7~10天,最长可达21天。
1.3易感人群与流行特点
未接种疫苗者(尤其是婴幼儿)为高风险人群。成人及青少年感染后症状可能较轻,但可作为隐性传染源。百日咳呈全球性流行,冬季和春季高发,近年来因疫苗接种率波动,部分地区出现病例回升。
二、宿主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2.1年龄与免疫状态
<3月龄婴儿因免疫系统未成熟,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出现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等并发症。老年人或合并慢性病(如哮喘、COPD)者,感染后病程可能延长。
2.2疫苗接种史
接种百白破疫苗(DTaP)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但抗体水平随时间下降,需定期加强。未完成全程接种者(如漏种、疫苗犹豫家庭)感染风险增加。
2.3生活方式与暴露风险
密闭空间、多人聚集环境(如学校、托幼机构)增加传播概率。吸烟者因呼吸道黏膜损伤,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3.1典型症状
病程分三期:卡他期(1~2周,流涕、低热)、痉咳期(2~6周,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回声)、恢复期(数周至数月,咳嗽逐渐减轻)。婴幼儿可能无典型痉咳,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
3.2实验室检查
确诊依赖鼻咽拭子PCR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或培养分离细菌。血清学检测(如IgG-PT抗体)可用于回顾性诊断。
3.3鉴别诊断
需与副百日咳、腺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等鉴别,后者多无典型痉咳或鸡鸣样回声。
四、特殊人群的预防与管理
4.1孕妇与新生儿
孕妇需在孕27~36周接种破伤风-白喉-无细胞百日咳联合疫苗(Tdap),通过胎盘传递抗体保护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DTaP接种(2、3、4月龄各1剂)。
4.2慢性病患者
合并哮喘、先天性心脏病者感染后需密切监测,避免剧烈咳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治疗期间应暂停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需使用,需评估风险收益)。
4.3免疫缺陷者
HIV感染者、化疗患者等免疫抑制人群感染后病程可能延长,需早期使用抗生素并延长疗程。
五、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建议
5.1疫苗接种策略
儿童需按程序接种DTaP(2、3、4月龄基础免疫,18月龄加强),青少年和成人每10年接种1次Tdap。医务人员、孕产妇家庭成员等高风险人群应优先接种。
5.2感染控制
患者需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5天后,或未治疗者发病后3周。接触者若未接种疫苗,可预防性使用阿奇霉素。
5.3公众教育
强调咳嗽礼仪(如用纸巾遮挡口鼻)、手卫生,避免与婴幼儿密切接触。学校和托幼机构出现病例时,需加强通风和病例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