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引发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按动脉血气分Ⅰ型单纯低氧PaO<60mmHg且PaCO正常或降低、Ⅱ型低氧伴高碳酸PaO<60mmHg且PaCO>50mmHg按发病急缓分急性和慢性病因有气道病变如COPD等、肺组织病变如肺炎等、胸廓与胸膜病变如严重胸廓畸形等、神经肌肉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理生理含通气或换气障碍致低氧高碳酸及对多器官系统影响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循环系统表现诊断靠血气分析及胸部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保持呼吸道通畅、Ⅰ型高浓度吸氧Ⅱ型低流量低浓度吸氧、严重时机械通气及治疗原发病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非药物干预为主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病氧疗调整浓度机械通气考虑耐受性妊娠期需权衡母胎情况谨慎氧疗和机械通气。
一、定义与分类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气体交换,引发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出现病理生理改变及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按动脉血气分析分为:①Ⅰ型呼吸衰竭,单纯低氧血症,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②Ⅱ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PaO<60mmHg且PaCO>50mmHg。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呼吸衰竭(起病急骤,常因突发事件致肺功能骤降)和慢性呼吸衰竭(多由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机体有一定代偿机制)。
二、病因
1.气道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可致气道狭窄或阻塞,影响通气功能。
2.肺组织病变: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等,会使肺组织换气功能受损。
3.胸廓与胸膜病变:严重胸廓畸形、胸腔积液等,可限制胸廓运动,影响通气。
4.神经肌肉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可累及呼吸肌,导致通气不足。
三、病理生理
1.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机制:通气功能障碍时,肺泡通气不足致CO潴留;换气功能障碍时,肺泡与毛细血管间气体交换受影响,引发氧摄取障碍。
2.对机体各系统影响:缺氧可致脑、心、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脑缺氧可致烦躁、昏迷;CO潴留可致呼吸性酸中毒、精神神经症状等。
四、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为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改变。
2.发绀:缺氧典型表现,可见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致烦躁、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慢性缺氧患者可有智力或定向力障碍。
4.循环系统表现:早期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严重时可致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五、诊断
1.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重要依据,通过测定PaO、PaCO等指标明确呼吸衰竭类型。
2.胸部影像学检查:X线、CT等可帮助明确肺部病变情况。
六、治疗原则
1.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气道分泌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
2.氧疗:Ⅰ型呼吸衰竭可给予高浓度吸氧,Ⅱ型呼吸衰竭需低流量低浓度吸氧。
3.机械通气:严重呼吸衰竭时及时应用机械通气支持呼吸。
4.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治疗,如控制肺部感染、治疗COPD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呼吸衰竭:儿童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呼吸、血氧等指标,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避免滥用镇静药物。
2.老年人呼吸衰竭: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疾病,代偿能力差,氧疗时需调整氧浓度,防止CO潴留加重,机械通气需考虑机体耐受性。
3.妊娠期呼吸衰竭:妊娠期女性需权衡母胎情况,氧疗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氧疗方式,机械通气需评估对妊娠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