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徐动型脑瘫有不自主运动、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等症状表现,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及青少年期各有相关情况需关注,婴儿期有喂养困难等,幼儿期运动发育迟缓等更明显,儿童及以后可能有继发性问题,各时期需重视观察与干预。
肢体表现:患儿会出现难以控制的、缓慢且无目的的手足徐动样动作。例如,手部会出现扭曲、伸展等异常姿势,手指不能灵活地完成抓握等精细动作,脚部也可能出现不规则的运动,行走时步态异常,可能表现为足尖着地、脚尖内收等情况。这种不自主运动在患儿紧张、兴奋时往往会加重,而在安静、放松状态下可能会有所减轻,但很难完全消失。
面部表现:面部肌肉也会受到影响,出现挤眉弄眼、口角歪斜等不自主的动作,影响患儿的面部表情和外观,同时也可能影响到患儿的吞咽功能,导致吞咽困难,进而引起流涎等问题。
运动发育迟缓
大运动方面:在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里程碑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比如,正常婴儿3-4个月时能抬头较稳,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可能在6个月甚至更晚才能勉强抬头,且抬头的稳定性差;在站立和行走方面,正常儿童1岁左右开始学走,而该病患儿可能2-3岁甚至更晚才能尝试站立和行走,而且行走时姿势异常,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
精细运动方面:在抓握、捏取物品等精细运动能力上也显著落后。正常婴儿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抓物,6-7个月时能准确地用手指捏起小物体,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往往到很晚才能达到相应的精细运动水平,且动作笨拙、不协调。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部分患儿可能存在肌张力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受限。例如,上肢屈曲肌张力增高时,手臂难以伸直;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时,腿部伸直困难,行走时呈剪刀步态等。
肌张力降低:也有患儿会出现肌张力降低的情况,表现为肢体松软,缺乏正常的肌肉张力,如抱患儿时感觉肢体软弱无力,像棉花一样,这种肌张力降低的情况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姿势控制和运动功能的发育。
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差异
婴儿期
出生后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容易出现呛奶现象。同时,四肢活动较少,动作显得比较僵硬或松软,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可能较迟钝。
幼儿期
随着年龄增长,运动发育迟缓的问题更加明显,行走时姿势异常更加突出,不自主运动也更加频繁和明显,可能会影响到患儿的社交活动和自我照顾能力,如不能自己穿衣、洗漱等。
儿童期及以后
不自主运动和运动发育迟缓的问题可能会相对稳定,但也可能会因为生长发育、身体疲劳等因素而有所波动。同时,长期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脊柱侧弯、关节畸形等继发性问题,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新生儿期
对于新生儿来说,若母亲在孕期有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情况,出生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肢体运动情况。如果发现新生儿有吸吮无力、肢体活动减少或出现不自主的异常运动等情况,要高度警惕手足徐动型脑瘫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检查。
婴幼儿期
此阶段是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的运动发育里程碑是否按时达到。如果发现明显落后,应尽早带患儿到儿童康复科等相关科室进行评估和干预。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防止摔倒受伤,同时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一些早期的康复训练,促进运动功能的发育。
儿童及青少年期
对于已经上学的患儿,要关注其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由于运动功能的障碍可能会影响到课堂上的学习姿势和参与体育活动等,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儿适应学习生活,同时继续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