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伴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同时存在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的疾病状态,前者发病机制与多次妊娠等致子宫肌层损伤有关,表现为经量过多等;后者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多无症状或有经量增多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及病史症状评估,治疗分个体化、保守(药物等)和手术(针对腺肌症和肌瘤的不同术式),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需规范检查并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子宫腺肌症的相关情况
发病机制: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有关。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约15%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约50%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经量过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痛经多为继发性,且呈进行性加剧,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
子宫肌瘤的相关情况
发病机制: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孕激素也有促进肌瘤生长的作用。好发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由于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所致;肌瘤压迫周围组织可引起尿频、尿急、便秘等症状;黏膜下肌瘤可导致不孕或流产。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形态、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对于子宫腺肌症,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等;对于子宫肌瘤,可显示肌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症和小肌瘤的诊断更具优势。
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能准确判断子宫腺肌症的病变范围和程度,以及子宫肌瘤的数目、大小和位置等。
病史与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变化等情况,结合症状表现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疾病。
治疗原则
个体化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和腺肌症的情况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例如GnRH-a类药物,可缓解痛经和减少经量,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丢失等不良反应;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痛经症状。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经量过多引起贫血的患者,可给予铁剂等纠正贫血治疗。
手术治疗
子宫腺肌症的手术方式:包括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等。对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子宫腺肌症伴肌瘤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流产等情况。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女性,需要在医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尽量在治疗后改善生育条件。在备孕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子宫情况,因为妊娠后子宫腺肌症可能会加重,出现腹痛、流产等风险增加。
绝经前女性:需要关注疾病对月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肌瘤和腺肌症的变化情况。如果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可考虑合适的治疗方法。
绝经后女性:一般来说,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腺肌症症状也可能减轻。但仍需定期复查,因为少数情况下肌瘤可能发生恶变等情况。
总之,子宫腺肌症伴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组合,需要通过规范的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