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性骨折会有疼痛、局部肿胀、局部压痛、活动受限等表现,疼痛早期为隐痛,随活动量增加加重,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局部肿胀因骨折部位出血、炎症反应等致组织肿胀,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局部压痛是按压骨折部位有明显痛感,不同人群表现有别;活动受限因疼痛和骨折部位不稳定致相应部位活动受限,不同人群受影响情况各异。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力性骨折引起的疼痛可能不太容易准确表达,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相应部位不愿活动、走路姿势异常等情况;老年人由于骨质本身有所疏松,发生应力性骨折时疼痛可能相对更敏感,但也可能因为机体反应不如年轻人强烈而容易被忽视。
生活方式:对于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如运动员、长期跑步爱好者等)的人群,因运动强度大、频繁的应力刺激骨骼,疼痛出现的几率和程度相对更高;而生活方式相对sedentary的人,突然增加运动量时也容易出现应力性骨折相关疼痛。
病史:有既往骨骼疾病史(如骨质疏松症、曾有骨折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应力性骨折时疼痛可能更严重且恢复相对较慢。
局部肿胀
机制:骨折部位会有出血、炎症反应等,导致局部组织肿胀。在应力性骨折发生后,受伤部位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以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水肿使得局部体积增大,表现为肿胀。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局部肿胀可能因儿童对疼痛等的表达有限而被家长发现较晚;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可能较慢,而且肿胀可能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进一步影响骨折的恢复;长期运动的人群,自身身体的应激和修复机制相对更活跃,但如果应力性骨折导致的肿胀持续不消退或进行性加重,也需要引起重视;有过局部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应力性骨折后局部肿胀可能更明显且恢复更困难。
局部压痛
表现:用手指按压骨折部位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觉。比如足部发生应力性骨折时,按压足的相应部位会有剧烈的压痛感。
年龄差异:儿童由于骨骼结构和神经敏感性与成人不同,局部压痛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那么容易准确判断,需要更仔细地观察孩子对按压的反应;老年人可能因为感觉神经相对退化,对压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锐,但如果仔细检查还是能发现相应部位的异常压痛。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运动的人,由于经常使用骨骼,对骨骼局部的感觉相对更敏感,所以能较早发现局部压痛;而生活方式不活跃的人,可能在发生应力性骨折后,局部压痛被忽视较久。
病史关联:有局部骨骼疾病病史的人,发生应力性骨折时局部压痛可能更显著,因为其骨骼本身的状态已经存在异常,再次受到应力刺激后局部的病理反应更明显。
活动受限
原因:由于疼痛和骨折部位的不稳定,患者会出现相应部位的活动受限。例如下肢应力性骨折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站立或抬腿等。
年龄相关: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活动活跃期,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比如学龄儿童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后可能会影响正常上学和玩耍;老年人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如厕等都可能受到影响,而且长期活动受限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以运动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运动生涯和日常的运动相关活动;而生活方式sedentary的人,活动受限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但相对运动人群影响程度可能相对小一些,但也会对其身体功能恢复和重新适应日常活动带来挑战。
病史影响:有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人,发生应力性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会因为本身神经系统对肌肉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而更加复杂,恢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相互影响来进行康复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