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危象是高血压病程中血压短时间急剧升高且伴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与血管活性物质作用、自身调节机制紊乱有关,临床表现有脑部、心脏、肾脏、眼底等表现,诊断靠血压测量及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降压治疗,不同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需及时识别处理。
发病机制
血管活性物质作用:高血压危象时,体内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大量释放,导致外周血管强烈收缩,血压急剧上升。例如,在精神创伤、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
自身调节机制紊乱:正常情况下,脑血管有自身调节机制,当血压急剧升高时,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失调,脑血管过度灌注,导致脑水肿等一系列脑部症状。肾脏血管在血压急剧升高时,也会出现灌注异常,影响肾功能。
高血压危象的临床表现
脑部表现: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发生抽搐、昏迷。这是因为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等,如高血压脑病时,脑部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丧失,过度灌注引起脑水肿,出现上述神经系统症状。
心脏表现: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这是由于血压急剧升高,加重心脏后负荷,导致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
肾脏表现: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剧恶化等。因为血压升高影响肾血管灌注,导致肾实质缺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眼底表现: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等。这是由于高血压累及眼底血管所致。
高血压危象的诊断
血压测量:收缩压突然明显升高,多>200mmHg,舒张压>120mmHg,且有上述相应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继发性高血压导致的血压急剧升高情况,通过血、尿儿茶酚胺测定,血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测定等相关检查来鉴别。
高血压危象的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给予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心肾功能等。
降压治疗:尽快降低血压是治疗的关键,但要注意降压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在开始数分钟至1小时内使平均动脉压降低不超过25%,在随后的2-6小时内将血压降至约160/100-110mmHg。可选用的降压药物有硝普钠,通过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整滴速;硝酸甘油,扩张静脉和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拉贝洛尔等。
不同人群高血压危象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差,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使用某些降压药物时要注意对血糖的影响。
儿童人群:儿童高血压危象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快。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降压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并且严格控制降压速度和幅度,密切观察儿童的意识、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变化。例如,硝普钠在儿童中的使用要格外谨慎,因为其代谢产物硫氰酸盐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有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压危象是一种特殊情况,降压治疗既要考虑控制血压防止子痫等并发症,又要保障胎儿的安全。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包括血压、胎儿心率、胎动等。
高血压危象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不同人群在处理时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