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是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育龄女性多发,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有急慢性之分,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分泌物增多等,B超可见附件区组织变化,实验室检查有炎症指标异常,治疗分急慢性;卵巢囊肿是卵巢囊状结构,各年龄段可发,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小囊肿无症状,大囊肿有胀满等表现,B超可显示囊性结构,肿瘤标志物助判性质,治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需个体化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附件炎:是指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常发生于育龄女性,多因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原体可通过生殖道上行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途径侵入附件。
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其形成原因较多,可能与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囊肿多与月经周期有关,可自行消失。
二、临床表现差异
附件炎:
症状:急性附件炎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慢性附件炎则有程度不同的腹痛,或小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如月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
体征:妇科检查时急性附件炎可发现附件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伴有宫颈举痛;慢性附件炎可触及附件增粗、增厚,或可摸到炎性包块。
卵巢囊肿:
症状:较小的卵巢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时发现;当囊肿增大时,可感到下腹部胀满或下坠感,有的患者可自行摸到下腹包块。若囊肿发生蒂扭转或破裂,会出现突发性的剧烈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表现。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触及附件区有囊性或囊实性包块,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生理性囊肿多如此);若为病理性囊肿,包块可能边界不清,活动度受限等。
三、辅助检查区别
B超检查:
附件炎:B超下可见附件区组织增厚、增粗,有的可探及输卵管积水等情况,一般无明显的囊性包块(除非合并有输卵管卵巢脓肿等情况,此时可探及混合性包块)。
卵巢囊肿:能清晰显示卵巢内的囊性结构,可明确囊肿的大小、部位、形态等,通过B超还可初步判断囊肿的性质,如生理性囊肿多表现为单房、壁薄、无分隔等,病理性囊肿可能有分隔、壁厚、囊实性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附件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病原体。
卵巢囊肿:肿瘤标志物检查对判断卵巢囊肿的性质有一定帮助,如CA125等指标,若指标明显升高,需警惕卵巢恶性肿瘤的可能,但单纯的卵巢囊肿患者肿瘤标志物多数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升高。
四、治疗原则不同
附件炎:
急性附件炎: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同时可配合卧床休息、半卧位以利于炎症局限。
慢性附件炎:可采用综合治疗,除了使用抗生素外,还可配合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如微波、红外线照射等)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对于有炎性包块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卵巢囊肿:
生理性囊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B超,观察囊肿是否自行消失,多数可在2-3个月经周期后自然消退。
病理性囊肿:若囊肿较大(直径>5cm)或有恶变倾向、出现蒂扭转等急腹症表现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等;对于一些良性但有手术指征的囊肿也需要手术干预。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附件炎和卵巢囊肿的发生、发展及表现上可能有不同特点,例如育龄女性由于生殖系统相对活跃,附件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长期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的女性可能增加卵巢囊肿发生的风险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