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确切病因未明,与女性激素、遗传有关,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等,治疗依情况而定;子宫囊肿多为良性,纳氏囊肿主要因宫颈腺管口阻塞,一般无症状,大或感染时可有相应表现,小无症状者定期复查,大或感染等可物理治疗,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有区别,需准确区分制定诊疗方案。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子宫囊肿:多为良性病变,是子宫内出现的含有液体的囊状结构,可分为纳氏囊肿(宫颈腺囊肿)等,本质是宫颈腺管口阻塞后形成的潴留囊肿。
二、发病机制
子宫肌瘤: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女性激素相关,雌激素、孕激素能促进子宫肌瘤生长,遗传因素也有一定作用,比如有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可能增高,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活跃,相对更易患子宫肌瘤。
子宫囊肿:纳氏囊肿主要是宫颈的生理性变化,宫颈转化区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肿;另外,宫颈局部损伤或慢性炎症也可能导致腺管口狭窄,引发囊肿。
三、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长期经量增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还可出现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在腹部摸到质地较硬的包块;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不同年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不同,肌瘤表现可能有差异,育龄期女性肌瘤受激素影响更明显,症状可能更突出。
子宫囊肿:一般也无明显症状,常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宫颈纳氏囊肿通常大小较小,数量不等,一般不会引起特殊不适,但若囊肿较大或合并感染,可能出现白带增多、异味等表现,少数情况下可能有接触性出血,但相对少见。
四、影像学及其他检查表现
子宫肌瘤:超声检查是常用方法,可显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结节呈低回声、等回声或强回声;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显示更清晰,能准确判断肌瘤大小、数目和位置。不同患者由于肌瘤大小、数量、位置不同,超声等检查表现会有差异,比如多发性肌瘤在超声下可看到多个不同回声的结节。
子宫囊肿:超声检查时,宫颈纳氏囊肿表现为宫颈部位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宫颈TC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和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可用于排除宫颈病变,若囊肿合并感染,白带常规检查可能发现异常细胞或病原体等。
五、治疗原则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对于有症状的肌瘤,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缩小肌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手术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不同,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能优先考虑肌瘤切除术,希望保留子宫;近绝经期或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子宫囊肿:一般小的、无症状的宫颈纳氏囊肿不需要治疗,定期复查即可;若囊肿较大或合并感染等情况,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破坏囊肿上皮,使其脱落,进而愈合;对于极少数怀疑有恶变的囊肿,需进一步行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总之,子宫肌瘤和子宫囊肿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区别,临床医生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来准确区分两者,从而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