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有局部症状(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和全身症状(感染性骨膜炎可有发热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手术治疗(感染性骨膜炎形成脓肿时切开引流)。
一、骨膜炎的症状
(一)局部症状
1.疼痛
不同类型骨膜炎疼痛表现有差异,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多在运动后出现小腿疼痛,开始可能是隐痛、酸痛,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变为刺痛或灼痛,在行走、跑步、上下楼梯时疼痛会加重。
对于儿童,若因运动过度等引起的骨膜炎,疼痛可能在活动后明显,休息后有所缓解,但活动后又会复发。
2.肿胀
炎症刺激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液渗出增多,从而出现肿胀。例如足部骨膜炎时,足背部可出现肿胀,用手触摸有饱满感,皮肤温度可能稍有升高。
肿胀程度因病情轻重不同而有差异,轻度骨膜炎肿胀可能不明显,仅能感觉到局部组织较饱满;重度骨膜炎肿胀较明显,可看到局部组织隆起。
3.压痛
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用手指按压骨膜炎症区域时,患者会感觉疼痛明显。比如膝关节骨膜炎,在膝关节周围特定的骨膜附着部位按压时,压痛显著。
4.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的相关关节或部位活动会受到限制。像髋关节骨膜炎患儿,会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行走跛行,不能正常大幅度活动髋关节。
(二)全身症状
一般情况下骨膜炎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少见。但在感染性骨膜炎时,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还可能伴有寒战、乏力等表现。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骨膜炎,除了局部的红、肿、热、痛外,全身会有感染中毒症状。
二、骨膜炎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让患病部位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加重骨膜损伤。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应减少跑步、跳跃等运动,多休息,使骨膜有恢复的时间。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长时间的剧烈玩耍,保证充足的休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活动更容易导致骨膜损伤引发骨膜炎。
2.制动
可使用支具、石膏等进行制动,限制病变部位的活动。比如踝关节骨膜炎患者,使用踝关节支具制动,有利于骨膜炎症的消退。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制动更有助于骨膜的修复,避免因活动导致骨膜进一步损伤。
3.物理治疗
热敷:在骨膜炎急性期过后,可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对于老年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把控,因为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容易烫伤。
冷敷:在骨膜炎急性期,可进行冷敷,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每次冷敷10-15分钟,间隔一段时间后可再次冷敷。儿童患者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和冷敷物与皮肤的间隔,防止冻伤。
超短波治疗:利用超短波的高频电场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炎症消退,改善血液循环。超短波治疗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参数。
(二)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骨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弱,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在感染性骨膜炎时,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遵循医嘱,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
(三)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骨膜炎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如感染性骨膜炎形成脓肿时,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以控制感染。手术治疗后要加强伤口的护理,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术后要加强康复护理,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