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囊肿是肺部先天性发育异常形成的含气囊腔,有含气和含液等类型,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透亮影等,较小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或合并感染者抗感染后多手术切除;肺肿瘤是肺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的新生物,分良性和恶性,良性多无症状,大时压迫有相应症状,多手术切除,恶性早期可无明显症状,进展后有多种症状,治疗根据病理类型、分期等综合制定,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多手术加辅助治疗,小细胞肺癌多化疗等综合治疗,晚期多姑息治疗。
肺肿瘤:是指肺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肺肿瘤如肺错构瘤等,其细胞分化程度较好,生长相对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恶性肺肿瘤如肺癌,细胞分化程度差,生长迅速,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发生转移,本质是细胞异常增殖失去正常调控机制。
影像学表现
肺囊肿:在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透亮影,壁薄而光滑,内部为均匀的气体密度(含气囊肿)或液体密度(含液囊肿),囊肿周围肺组织一般无明显炎症反应。例如含气肺囊肿在X线上呈现为单个或多个边缘锐利的圆形低密度区,CT能更清晰显示其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肺肿瘤:
良性肺肿瘤:胸部X线或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或肿块,密度多均匀,生长缓慢时大小变化不明显。如肺错构瘤,典型的“爆米花”样钙化是其特征性表现,但并非所有肺错构瘤都有此表现。
恶性肺肿瘤:胸部影像学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肿块,边界常不清楚,有分叶、毛刺等表现,内部密度可不均匀,可伴有坏死、空洞等,如肺癌的CT表现常可见肿块边缘有短毛刺、胸膜凹陷征等。
临床表现
肺囊肿:较小的肺囊肿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当囊肿较大或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合并感染时可有发热、咳脓痰等表现。儿童肺囊肿可能因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或合并感染而出现呼吸困难等较急的症状,因为儿童呼吸道相对较窄,囊肿影响通气功能时更易出现明显不适。
肺肿瘤:
良性肺肿瘤:多数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当肿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相应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咳嗽、喘息,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等。不同类型良性肿瘤可能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现,但总体症状相对良性肺囊肿合并感染等情况要轻缓。
恶性肺肿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咯血(多为痰中带血,量一般较少,若侵犯大血管可出现大咯血)、胸痛(可为隐痛、钝痛或刺痛)、发热(多为低热,合并感染时可为高热)、消瘦、乏力等症状。不同部位的肺癌还可能出现相应肺外表现,如肺癌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骨转移可出现骨痛等。
治疗方式
肺囊肿:
无症状的肺囊肿:一般定期随访胸部影像学检查,观察囊肿变化。
有症状的肺囊肿或合并感染的肺囊肿:如果是感染引起的症状,可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对于反复感染或较大的肺囊肿,多考虑手术切除治疗。儿童肺囊肿手术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手术对肺功能的影响需要充分考量,要根据囊肿的具体情况,如大小、位置、是否反复感染等,由多学科团队(包括儿科、胸外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肺肿瘤:
良性肺肿瘤: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治疗,预后较好,术后通常不需要辅助治疗。
恶性肺肿瘤: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综合制定。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辅助化疗、放疗等;小细胞肺癌多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和手术等综合治疗。对于晚期恶性肺肿瘤,主要是姑息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比如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谨慎,需权衡治疗收益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