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再分为1级、2级、3级高血压),不同分级有不同临床意义,包括风险评估、治疗决策、随访和监测等方面,如不同分级患者风险评估不同,治疗策略和随访监测频率也有差异,特殊人群有其血压管理特点。
一、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级标准主要基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水平来划分,:
1.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此血压水平下心血管风险较低。
2.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处于此阶段的人群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需要密切关注生活方式等因素。
3.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进一步分为: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此时需要评估患者整体心血管风险,除了血压水平外,还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减退等因素,血压控制目标可能需要更加个体化,但一般仍遵循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原则。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这类患者心血管风险相对更高,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往往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靶器官损害情况,如心脏、肾脏、眼底等的变化。对于女性患者,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妊娠期、更年期等,血压管理需要特殊考虑,妊娠期高血压有其特殊的诊断和管理标准,而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血压可能出现波动。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此阶段患者心血管风险极高,需要立即启动降压治疗,并且要积极寻找可能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的原因,同时密切监测重要脏器功能,防止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已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属于高危人群,血压控制目标相对更严格,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血压管理。
二、分级的临床意义
1.风险评估:通过血压分级可以初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程度。1级高血压如果合并1-2个危险因素,属于中危;合并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则为高危;合并临床并发症则为很高危。2级高血压无论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大多属于高危或很高危。3级高血压一般属于很高危。风险评估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2.治疗决策:根据血压分级和风险评估结果来决定治疗策略。对于低危的1级高血压患者,可以先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未达标再考虑药物治疗。而高危及很高危的患者,往往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尽早启动药物治疗。对于不同分级的高血压患者,选择降压药物的种类和组合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具有保护肾脏等靶器官作用的降压药物。
3.随访和监测:不同分级的高血压患者随访和监测的频率不同。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压,并且要定期评估靶器官功能,如进行心电图、肾功能、眼底检查等。而低危的患者可以相对较不频繁地监测,但也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其血压波动较大,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等特点,需要更加精细地进行随访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血压稳定在合适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