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是秋冬常见外感病,由风吹受凉致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引发,有全身(怕冷、轻发热、头痛、周身酸痛)和呼吸道局部(鼻塞、流清涕、咳嗽声重、咳痰清稀)症状,因气候突变、生活方式及机体自身因素致病,需与风热感冒鉴别,可从生活中增减衣物、作息运动预防,患病后注意休息、食温热性食物调护,婴幼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风寒感冒的定义
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属常见的外感病。多在秋冬季节发病,当人体劳累过度、吹风受凉后,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卫表不和,肺气失宣而发病。
二、风寒感冒的主要症状表现
(一)全身症状
患者通常会有明显的怕冷、发热较轻的表现,体温一般不会过高,部分儿童患者可能因机体反应相对敏感,发热情况相对成人可能有差异,但总体也是以轻度发热为主。成年人一般体温在38℃左右或以下。
伴有头痛,疼痛部位可累及头部多个部位,儿童患者表述可能相对模糊,但也会表现出头部不适。还可能有周身酸痛,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感觉身体四肢等部位沉重、酸痛,活动起来不灵活。
(二)呼吸道局部症状
鼻塞、流清涕较为常见,清涕质地较稀薄。儿童患者由于鼻腔相对狭窄,鼻塞可能会更明显,影响呼吸和吃奶(婴幼儿)、进食等。
咳嗽,多为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色白。儿童患者咳嗽时可能因不会准确咳痰,表现为喉咙有痰响、咳嗽较频繁等情况。
三、风寒感冒的病因机制
(一)外界因素
气候突变,如秋冬季节气温骤降,人体未能及时添加衣物,风寒之邪容易趁虚而入。对于儿童来说,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因气温变化感染风寒。生活方式上,如淋雨、在空调房内温度过低且衣着单薄等,都增加了风寒之邪侵袭的机会。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皮肤腠理相对疏松,老年人的卫气相对虚弱,所以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患风寒感冒。例如,儿童在玩耍后出汗,若未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很容易受风寒;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卫外功能不足,稍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发病。
(二)机体自身因素
当人体过度劳累时,正气耗伤,腠理不固,风寒之邪就容易侵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长期熬夜、学习或工作负担过重都可能导致正气受损。比如学生长期熬夜备考,身体处于疲惫状态,抵抗力下降,易受风寒之邪侵犯而引发感冒。
四、风寒感冒与其他类型感冒的鉴别
(一)与风热感冒的鉴别
风热感冒发热一般相对较高,体温多在38℃以上,而风寒感冒发热较轻;风热感冒流黄浊涕,风寒感冒流清涕;风热感冒咳嗽咳痰多为黄稠痰,风寒感冒咳痰清稀色白;风热感冒患者怕热明显,愿意揭开衣物等,风寒感冒患者以怕冷为主。儿童患者中,风热感冒的儿童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等情况相对更突出,而风寒感冒儿童以怕冷、流清涕等为主。
五、风寒感冒的预防及调护
(一)预防方面
生活中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儿童,要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久留。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儿童每天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婴幼儿一般12-14小时,学龄前儿童11-13小时,学龄儿童10-12小时,这样有助于维持正气充沛。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儿童可以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散步、简单的球类运动等,但要注意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受凉。
(二)调护方面
患病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儿童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饮食上,风寒感冒患者适宜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红糖水,有助于驱散风寒。儿童患者可以适当饮用,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过烫刺激儿童口腔和消化道。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以免加重风寒束表的情况。对于婴幼儿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若出现体温持续升高、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