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腰椎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保守治疗有卧床休息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分适应证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等方式;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还需关注特殊人群,有基础病者控基础病,骨质疏松者防再骨折。
一、保守治疗
(一)卧床休息
对于稳定性腰椎骨折且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老人,绝对卧床休息是基础治疗。一般需要卧床6-12周,在此期间要保持正确的体位,通常是仰卧位,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鼓励老人深呼吸、咳嗽咳痰;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指导老人多饮水;预防压疮,定时为老人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保持身体轴线一致,避免脊柱扭曲。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老人可能存在的胃肠道反应等风险,由于老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使用时要密切观察。还可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等,但药物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老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调整。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对于不稳定性腰椎骨折,如伴有神经压迫症状、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当骨折导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时,应及时考虑手术。
(二)手术方式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大多数适合手术的腰椎骨折老人,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等,老人需要在术前完善各项检查,评估身体状况能否耐受手术。
2.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可采用微创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是通过穿刺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增强椎体强度;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则是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再注入骨水泥。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评估老人的骨质情况等,对于骨质疏松严重的老人,术后仍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
在骨折固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四肢的主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进行肢体的屈伸、握拳等运动,每天可多次进行,每次运动时间根据老人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同时,可进行腰背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即在卧床时,用力收缩腰背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以增强腰背肌力量,为后期恢复站立、行走等打下基础。
(二)中期康复
一般在骨折后2-3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开始佩戴支具下床活动。下床活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先在床边坐立,适应后再站立,然后借助助行器等进行行走训练。同时,继续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可进行俯卧位“飞燕式”锻炼,即老人俯卧在床上,头、上肢和下肢尽量向上抬起,形似飞燕,每次保持10-1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三)后期康复
骨折基本愈合后,可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提高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要继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预防再次骨折。老人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身体状况调整康复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人腰椎骨折后,由于年龄大,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老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治疗骨折的同时,避免基础疾病加重影响整体健康。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人的肝肾功能,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骨质疏松的老人,除了在治疗骨折时采取相应措施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摔倒等,防止再次发生骨折,可通过增加营养、适当运动等方式维持骨骼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