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后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做肌肉等长收缩和近端关节小范围主动活动;中期增加骨折部位邻近关节活动度并进行骨折部位肌肉等张收缩训练;后期进行骨折部位关节全范围活动及上肢功能综合训练,整个过程要定期复查、循序渐进,患者需积极配合。
近端关节活动:进行肩部、肘部等近端关节的小范围主动活动,如肩部的耸肩动作、肘关节的屈伸小范围活动,但幅度要控制在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加重的范围内。比如肩部可以缓慢地进行前后、左右的小幅度摆动,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维持近端关节的活动度,避免关节僵硬,同时也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活动幅度和频率上需有所不同,儿童骨骼肌肉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活动应更轻柔;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关节退变等因素,活动更需缓慢温和。
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
骨折部位邻近关节活动:随着骨折处纤维连接的形成,可逐渐增加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活动度。例如肱骨骨折时,可进行肘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从较小的角度开始,逐渐增大范围,如从屈肘30°左右开始,逐步增加到屈肘90°甚至更大,但要以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疼痛为度。每次屈伸活动可进行15-20次,每天4-5组。同时可以配合腕关节的旋转活动,如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手腕,每次旋转10-15圈,每天3-4组。此阶段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能进一步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促进骨折周围组织的修复。对于儿童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家长需在旁协助观察;老年患者要注意活动时的平衡,防止因关节活动不当导致摔倒等意外。
骨折部位肌肉力量训练:开始进行骨折部位肌肉的等张收缩训练,例如使用轻重量的弹力带进行上肢肌肉的抗阻训练。如屈肘时使用弹力带提供一定阻力,进行缓慢的屈伸动作,每组8-12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增强肌肉力量,为后期的功能恢复打下基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弹力带的阻力选择不同,儿童应选择阻力较小的弹力带,老年患者也应根据自身肌肉力量情况选择合适阻力,避免因阻力过大造成肌肉拉伤或过小达不到训练效果。
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骨折部位关节全范围活动:当骨折达到临床初步愈合标准后,可进行骨折部位关节的全范围活动训练。如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外旋等全范围活动,肘关节可进行充分的屈伸、旋转活动,逐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例如肩关节前屈可尽量达到180°,后伸到30°左右,外展到90°以上等,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每天4-5组。通过全范围活动训练,能最大程度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和灵活性。儿童患者在恢复全范围活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老年患者则要缓慢进行,防止关节损伤;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若活动后疼痛明显加重,需调整训练强度。
上肢功能综合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相关的功能训练,如穿衣、洗脸、梳头、写字等动作的模拟训练。可以进行提重物训练,从较轻的重量开始,逐渐增加重量,如先提1-2斤的物品,逐步增加到3-5斤,训练上肢的力量和协调性。还可以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用手指捏取小珠子、拼图等,提高上肢的精细运动功能。对于儿童患者,提重物训练要选择适合儿童力量的小重量物品,精细动作训练可选择色彩鲜艳、形状简单的玩具;老年患者在进行提重物和精细动作训练时要更加谨慎,防止因力量不足或关节灵活性差导致意外,同时要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身体不适。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同时,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急于求成导致再次损伤。患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康复训练,以促进肱骨骨折后的良好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