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哮喘是具气道慢性炎症等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有遗传和环境等病因,临床表现为喘息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肺功能等,治疗包括药物、避免触发因素、健康教育等,不同特殊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哮喘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哮喘患者,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与哮喘的发病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气道的结构、免疫反应等方面。
环境因素
变应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真菌孢子等。例如,尘螨是室内常见的变应原,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容易滋生,长期接触尘螨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职业性因素:某些职业环境中的物质可引起哮喘,如化工行业中的化学物质、纺织行业的棉尘等。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可刺激气道,诱发哮喘。
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可诱发哮喘发作,尤其是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感染儿童后,容易引发哮喘相关症状。
临床表现
症状
喘息:是哮喘发作时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呼吸时发出高调的声响,多在呼气时明显。
气急:患者会感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
胸闷:胸部有压迫感,患者自觉胸部发闷。
咳嗽:部分患者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或凌晨咳嗽较为明显。
体征:发作时可闻及双肺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但如果病情长期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肺气肿等体征,如桶状胸等。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肺功能检查
通气功能检测:在哮喘发作时,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FEV占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FVC)、呼气峰流速(PEF)等下降。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FVC较用药前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可诊断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反应性。吸入激发剂后,FEV下降≥20%,可诊断为激发试验阳性。
胸部X线或CT检查:在哮喘发作时,可无明显异常,缓解期也可无特殊表现。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合并肺部感染、气胸等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的影像学改变。
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和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物。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有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
避免触发因素:对于明确的变应原,应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单、被罩,使用防螨床垫和枕头等。
健康教育:患者需要了解哮喘的性质及发病机制,掌握正确的吸入药物使用方法,学会自我监测病情,了解哮喘发作时的处理方法等。
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哮喘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哮喘往往起病年龄较小,可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接触变应原等有关。在治疗中,应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同时,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病情变化,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和管理,如正确使用儿童型吸入装置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哮喘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环境,以确保母婴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哮喘可能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有关,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预防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