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在心脏瓣膜部位,有二尖瓣病变(包括狭窄和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包括狭窄和关闭不全)等类型,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有内科预防感染、抗风湿及对症治疗,外科有修复和置换术等。
病因机制
链球菌感染:当人体感染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体在攻击链球菌的同时,也可能错误地攻击心脏瓣膜等组织。例如,抗体与心脏瓣膜上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瓣膜出现炎症损伤。
病理发展:初始阶段可能是心内膜的炎症,随着病情进展,瓣膜会逐渐出现增厚、粘连、钙化等改变,影响瓣膜的正常开闭功能。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在链球菌感染高发的季节(如冬春季节)受到感染而引发风心病,这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以及生活环境中链球菌传播风险较高有关。比如在拥挤的集体生活环境中,儿童之间链球菌传播较为容易。
主要类型及影响
二尖瓣病变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引起肺淤血。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早期在活动后明显,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等生理状态改变时,心脏负担加重,症状可能会加重,因为妊娠会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的泵血负担。
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入左心房,导致左心房容量负荷增加,随后左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也增加。长期可引起左心室扩大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在剧烈运动或劳累后症状更明显,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活动耐受力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主动脉瓣病变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使左心室射血受阻,左心室需要加强收缩才能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导致左心室肥厚。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晕厥等症状,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病情进展可能相对隐匿,但一旦出现症状往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主动脉内血液在舒张期反流入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逐渐出现左心室扩大和心功能不全。中青年患者可能因工作压力大、劳累等因素,使病情进展加快,因为这些因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影响心功能的代偿。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既往感染史等,例如是否有过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咽痛、发热等病史,以及目前出现的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被忽视一些不典型症状。
体格检查:通过听诊心脏杂音等情况来初步判断瓣膜病变情况。比如二尖瓣狭窄时可闻及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狭窄可闻及主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样杂音等。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改变,如心房颤动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有特点,儿童的心电图与成人在波形、频率等方面有一定差异。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风心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启闭功能等情况,能够准确测量瓣膜的狭窄程度、反流程度等,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关键作用。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主要是预防链球菌再次感染,使用抗生素来清除潜在的链球菌感染灶。同时,针对心功能不全等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在药物选择和剂量把控上更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对于有风湿活动的患者,需要进行抗风湿治疗。
外科治疗:包括瓣膜修复术和瓣膜置换术等。对于严重瓣膜病变的患者,外科手术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恢复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