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由原始房间隔发育异常致左右心房遗留孔隙,有遗传和环境等病因,分原发孔型和继发孔型等,病理生理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不同年龄段影响,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有手术和介入等方式,早期治疗预后好,未及时治预后差,孕期应避免不利因素降低胎儿患病风险。
一、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相关情况,如21-三体综合征等常合并房间隔缺损。
2.环境因素:
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等,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增加房间隔缺损的发生风险。
孕期接触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受到放射性辐射等,也可能与房间隔缺损的发生有关。
二、分类
1.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位于心内膜垫部位,常伴有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畸形,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相对较少见。
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缺损多位于房间隔中部卵圆窝处,根据解剖部位又可分为中央型、上腔静脉型、下腔静脉型及混合型等。
三、病理生理改变
1.血流动力学变化:由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存在房间隔缺损时,左心房血液会向右心房分流。分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及两心房压力差。
小型缺损时,分流量小,对心肺功能影响不大;中型缺损时,分流量中等;大型缺损时,大量左心房血液分流至右心房,右心房、右心室负荷加重,导致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循环血流量增多,体循环血流量减少。
2.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
儿童期:较小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能在儿童期无明显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大型缺损可能逐渐出现活动后气促、易疲劳等表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活动耐力。
成年期:长期的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可导致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成年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心功能,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小型房间隔缺损患儿在婴幼儿期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
中型或大型房间隔缺损患儿,由于肺循环血量增多,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发热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活动后气促、生长发育迟缓等,年长儿可能诉说乏力。
成年患者可能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心悸、胸闷等症状,若并发肺动脉高压,可出现发绀等表现。
2.体征
听诊时可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并固定分裂是房间隔缺损的典型体征。
五、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心房、心室的大小等情况,还能评估肺动脉压力等。
2.X线检查:可见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影增粗,肺野充血等表现。
3.心电图:部分患者可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室肥大等心电图改变。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如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大于5mm且伴有右心容量负荷增加者,一般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可通过开胸手术或胸腔镜微创手术进行。
2.介入治疗:对于合适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可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通过导管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创伤小,恢复快,但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评估。
七、预后
1.早期治疗的预后: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如手术或介入封堵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预后良好,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生活和工作。
2.未及时治疗的预后:如果房间隔缺损未得到及时治疗,长期的左向右分流可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发展为艾森曼格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此时预后较差,可出现右心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应尽早进行评估和干预,以改善预后。母亲在孕期应注意避免不利的环境因素,降低胎儿发生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