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肺栓塞的发生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相关。血液高凝状态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抗凝蛋白缺陷)和获得性高凝(如长时间制动或久坐、口服避孕药、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早期);血管内皮损伤可由创伤或手术(如骨折、骨科大手术)、感染因素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涉及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致血栓直接入肺)、妊娠与产褥期(子宫压迫、激素变化致血流缓慢、高凝)。
一、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因素
1.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
年轻人中可能存在遗传性易栓症相关的凝血因子异常,例如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会使活化的凝血因子Ⅴ降解减少,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研究表明,携带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的人群,肺栓塞的发病风险较正常人显著升高。
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或抗凝血酶缺乏等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也与年轻人肺栓塞相关。这些抗凝蛋白的缺乏会破坏体内正常的凝血-抗凝平衡,使得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部时,就可能引发肺栓塞。
2.获得性高凝状态:
长时间制动或久坐是常见的获得性高凝因素。例如年轻人因工作或学习需要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或长时间卧床休息(如骨折、创伤后制动等情况),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容易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栓,之后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有研究发现,长途旅行中久坐超过4小时的人群,肺栓塞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口服避孕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年轻女性长期口服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雌激素可使凝血因子水平升高,抗凝血酶活性降低,从而促进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增加肺栓塞的发病几率。
某些疾病状态也可导致获得性高凝,如抗磷脂综合征,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栓形成,年轻患者中也有发病,进而增加肺栓塞风险。另外,恶性肿瘤早期有时也可出现血液高凝状态,虽然相对少见,但在年轻人中如果存在不明原因的高凝表现,也需警惕肿瘤相关肺栓塞可能。
二、血管内皮损伤因素
1.创伤或手术:
年轻人如果发生骨折、软组织创伤等情况,创伤部位释放的炎症介质等可损伤血管内皮。例如长骨骨折时,骨髓中的脂肪、凝血因子等进入血液循环,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同时骨折后长期制动等因素也协同促进血栓形成,之后血栓脱落可引发肺栓塞。
一些外科手术,如骨科大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手术过程中对血管的操作、组织损伤等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术后患者制动等情况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是术后肺栓塞的重要原因,年轻患者如果进行此类手术,也面临肺栓塞风险。
2.感染因素:
肺部或其他部位的感染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例如肺炎等肺部感染时,病原体及其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研究显示,肺部感染患者中肺栓塞的发生率较无感染人群有所升高,尤其是年轻患者,感染控制不及时或感染较为严重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血流动力学异常因素
1.先天性心脏病:
部分年轻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法洛四联症等,存在右向左分流等情况,使得静脉系统的血栓能够未经肺循环过滤而直接进入体循环,进而到达肺部引起肺栓塞。这类患者由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了血栓栓塞的可能性。
2.妊娠与产褥期:
年轻女性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同时,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妊娠及产褥期的年轻女性成为肺栓塞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妊娠相关的肺栓塞在年轻产妇中并不罕见,其发病风险较非妊娠女性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