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化脓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脊椎致的炎症病,致病菌常见金葡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和直接感染,易感人群包括糖尿病、老人、免疫抑制剂使用者及外伤/术后者,病理有炎症、骨质破坏等,表现有全身(发热等)和局部(疼痛等)症状,诊断靠影像(X线、CT、MRI)和实验室(血常规等)检查,治疗分抗感染、支持、手术,特殊人群(儿童、老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途径主要有血源性感染,即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到脊椎;还有直接感染,如邻近部位的感染灶直接蔓延至脊椎,像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手术污染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直接感染。
易感人群: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易感性不同。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包括脊椎化脓性骨髓炎;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血运相对较差,也较易罹患;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感染风险增加;另外,有外伤史或近期接受过脊椎手术的人群,局部防御屏障被破坏,也是脊椎化脓性骨髓炎的易感人群。
病理生理过程
细菌侵入脊椎后,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初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随着病情发展,炎症会导致骨髓腔内充血、水肿,进而出现骨质破坏、坏死等病理改变。如果炎症未能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会累及周围的软组织,形成脓肿等情况,并且炎症可能会沿着脊椎的骨质结构蔓延,影响相邻的椎体等结构。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体温可升高,这是因为机体对细菌感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的脊椎会有疼痛,初期疼痛可能较为隐匿,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活动受限,尤其是脊椎的活动,如屈伸、旋转等都会受到明显影响。局部还可能出现红肿、压痛等表现,如果形成脓肿,可触及局部的包块。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程进展,可发现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等改变,但X线对于早期病变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脊椎骨质的破坏情况,对于发现早期的骨质细微改变有优势,可以帮助判断骨质破坏的范围等。
MRI检查:是早期诊断脊椎化脓性骨髓炎较为敏感的方法,在病变早期即可发现骨髓腔内的异常信号,能够清晰显示炎症累及的范围,包括周围软组织的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会明显升高,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体内的炎症反应程度。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尽快控制细菌感染。
支持治疗:包括休息、加强营养等,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有助于患者恢复。
手术治疗:如果出现严重的骨质破坏、脓肿形成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等,以清除感染病灶,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诊断和治疗脊椎化脓性骨髓炎时,要更加谨慎。影像学检查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治疗上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抗感染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础疾病的控制。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感染的愈合,在治疗脊椎化脓性骨髓炎时,要严格控制血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加强局部感染的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不利于炎症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