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与慢阻肺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方面存在不同。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与有害气体颗粒刺激、感染等有关,症状为咳嗽咳痰等,X线早期无异常,呼吸功能早期一般无异常,依据症状等诊断,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不同;慢阻肺是气流受限的疾病,病因包括吸烟等,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等表现,肺功能检查是金标准,需与其他疾病鉴别,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治疗有别,预防包括避免高危因素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其病因主要包括吸烟(是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多见于中年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长期吸烟、接触职业粉尘等的人群易患。
临床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一般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偶可带血。病情缓慢进展,多不伴有明显的气流受限,早期肺部体征可无明显异常,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慢阻肺:除了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外,主要特点是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早期在劳累时出现,后逐渐加重,甚至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等全身症状。查体可见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等。
辅助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呼吸功能检查早期一般无异常,如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速明显降低。
慢阻肺: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表现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即存在持续气流受限。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胸部CT检查可见慢阻肺的肺气肿表现,比X线更敏感。
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病等),即可作出诊断。
慢阻肺:主要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慢阻肺诊断的必备条件。需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以发作性喘息为特征,发作时两肺布满哮鸣音,缓解后症状消失,常有家庭或个人过敏史,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支气管扩张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查体常有固定部位的湿啰音,胸部CT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
治疗与预防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治疗是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缓解期主要是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等。
慢阻肺:稳定期治疗包括戒烟、药物治疗(如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康复治疗等;急性加重期主要是控制感染、低流量吸氧、平喘、祛痰等治疗。预防方面,主要是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如戒烟、减少职业性和环境污染、接种流感疫苗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和预防中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康复训练的耐受性;儿童如果考虑慢阻肺,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鉴别,且预防上要避免接触危险因素,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