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需先正确急救处理,包括现场平托搬运和固定制动;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明确诊断;治疗分保守治疗(卧床休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有相应指征及方式);康复治疗早期进行四肢主动活动,后期开展腰背肌锻炼,不同年龄、性别及有慢性病史者需适当调整相关处理。
一、急救处理
1.现场搬运:当怀疑有腰椎骨折时,应尽量避免过多搬动患者。若需搬运,应采用平托法,即由3-4人站在患者一侧,同步将患者平直托起,避免脊柱扭曲。因为腰椎骨折后脊柱稳定性遭到破坏,不当搬运可能会加重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等严重后果。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和脊髓等组织更为脆弱,搬运时更要格外轻柔、精准,严格遵循平托法等规范操作。
2.固定制动:可使用硬板担架等将患者固定,以保持脊柱的稳定,防止骨折部位进一步移位。对于有明显疼痛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痛处理,但要注意避免掩盖病情或影响后续诊断。
二、医疗检查与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能初步了解腰椎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如是否为压缩性骨折等,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脊髓、周围软组织的情况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腰椎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碎片的移位情况、椎管内是否有骨块占位等,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
MRI检查:能够更好地显示脊髓、神经等软组织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脊髓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腰椎骨折在影像学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主要的诊断价值是相似的。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如骨质疏松患者,其腰椎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会有骨质疏松相关的骨密度降低等特点,在诊断时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三、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适用于轻度的腰椎骨折,如稳定性骨折等。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一般卧床时间为6-12周不等,具体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在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一般可采取仰卧位,在腰部下方可垫薄枕,以保持腰椎的生理曲度,促进骨折复位和愈合。对于儿童,卧床休息时要注意定期更换体位,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和骨折愈合。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儿童应谨慎使用,避免引起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还可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对于不稳定的腰椎骨折、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骨折、骨折块明显移位压迫脊髓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手术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材料和手术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未来脊柱生长的不良影响。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早期的康复训练,如四肢的主动活动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早期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以游戏化等轻松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肢体活动,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反应和耐受情况。
2.后期康复:当骨折逐渐愈合后,可进行腰背肌的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通过腰背肌锻炼可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促进骨折的恢复和预防复发。锻炼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在力量训练上相对男性较弱,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同时,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在康复锻炼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病情加重,需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