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胎儿期起作用,出生后1岁未闭即为此病,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诊断,治疗有介入和手术方式,新生儿、婴儿及儿童、成人各有注意事项。
解剖结构相关
胎儿时期,肺动脉的血液可经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以适应胎儿在宫内的低氧环境。出生后,肺开始进行气体交换,肺循环阻力下降,而体循环阻力升高,动脉导管应逐渐关闭。动脉导管未闭时,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力,血液会持续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从而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正常功能。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部分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存在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能与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有关。例如,一些染色体异常相关的综合征中常伴有动脉导管未闭,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研究发现这些综合征患者相关基因的改变干扰了动脉导管正常闭合的机制。
环境因素
母亲在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也可能增加胎儿患动脉导管未闭的风险。如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影响胎儿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导致动脉导管不能正常闭合;此外,孕早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某些药物、化学毒物等,也可能对胎儿心血管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几率。
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表现差异
新生儿及婴儿期:较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无明显症状。但较大分流量的动脉导管未闭,婴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呼吸急促等表现,这是因为体循环血量减少,影响生长发育,同时肺循环血量增多,易导致肺部感染。
儿童及成人期:随着年龄增长,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在胸骨左缘听到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是由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收缩期和舒张期都有血液流动产生的杂音。
诊断方法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动脉导管的形态、粗细以及分流的情况,能准确测量动脉导管的直径等指标。例如,可测量动脉导管的内径大小,以及分流的速度等,从而明确诊断动脉导管未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心导管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情况或需要进一步评估血流动力学的患者,可能会进行心导管检查。通过心导管可以直接测量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压力,计算分流量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例如,测量主动脉压力和肺动脉压力,若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力,且存在压力阶差,结合其他检查可辅助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方式
介入治疗
对于合适的患者可采用介入封堵治疗。通过血管穿刺将封堵器送至动脉导管处,利用封堵器将未闭的动脉导管封堵,使血液不再分流。这种治疗方式创伤小,恢复快。一般适用于动脉导管直径合适、位置适宜的患儿和成人。但对于年龄过小的婴儿,由于血管较细等原因,可能不太适合介入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手术治疗
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式是结扎或切断动脉导管。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通过开胸等操作将未闭的动脉导管处理。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但创伤相对介入治疗较大,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和婴儿
新生儿和婴儿患动脉导管未闭时,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呼吸、心率、体重等情况。如果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加重病情。同时,对于需要治疗的患儿,要根据其体重、病情等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优先考虑对患儿身体损伤较小的治疗方法。
儿童和成人
儿童和成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在治疗后,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定期复查,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以确保病情稳定,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复查,了解动脉导管封堵或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