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和监测需从一级、二级预防层面及特殊人群提示入手。一级预防要减少医源性种植风险,关注有家族史人群;二级预防需早期监测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症状,定期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进行妇科检查;特殊人群如孕妇、产妇也有相应注意事项,孕妇避免腹部外伤等,产妇产后关注自身直肠部位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一、一级预防层面
(一)减少医源性种植风险
1.经期手术注意
对于女性,在经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手术。因为在经期,子宫内膜有活性细胞,此时进行如剖宫产、输卵管通气等手术,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到直肠等部位。例如,有研究发现,剖宫产术后发生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会增加,主要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子宫内膜组织可能脱落并种植到手术切口周围的直肠等组织中。
若因病情需要必须进行相关手术,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等规范,最大程度降低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的可能。
(二)关注遗传因素相关
1.有家族史人群
对于有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人群,虽然遗传因素在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在研究中,但这类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妇科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子宫内膜异位相关病变。例如,有研究提示遗传易感性可能使这类人群比无家族史人群更易发生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所以早期监测尤为重要。
二、二级预防层面
(一)早期症状监测
1.不同年龄阶段女性
青春期女性:要关注月经周期是否规律,有无经期下腹部、直肠部位的疼痛等异常表现。因为青春期女性子宫内膜开始规律变化,若出现异常疼痛等情况,可能提示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倾向。例如,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女性若出现周期性的直肠部位疼痛,应警惕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
育龄期女性:密切留意月经期间及非月经期间是否有直肠坠胀感、排便痛等症状。育龄期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人群,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表现为经期或非经期的直肠不适。比如,部分育龄期女性在月经前后会出现排便时肛门坠胀疼痛,这可能就是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信号,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直肠指诊、盆腔超声等。
围绝经期女性:也不能忽视直肠部位的不适症状。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直肠症状,如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变等,需及时排查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定期妇科检查
1.针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对于有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女性:由于久坐可能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这类人群更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妇科检查中的盆腔超声等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包括直肠周围的病灶。例如,长期久坐的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盆腔超声检查是有必要的,以便早期发现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病变。
对于有肥胖等情况的女性:肥胖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肥胖女性应加强妇科检查频率。通过妇科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迹象。比如,BMI较高的女性,建议每年进行盆腔超声检查,观察盆腔内尤其是直肠周围的情况。
三、特殊人群提示
(一)孕妇及产妇
1.孕妇
孕妇在孕期应注意避免腹部受到外伤等情况,因为腹部外伤可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细胞种植到直肠等部位的风险。同时,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关注自身妇科相关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馈。例如,孕期出现不明原因的直肠部位疼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问题。
2.产妇
产妇在产后要注意观察自身身体状况,尤其是在产褥期。如果出现直肠部位的异常症状,如产后经期出现直肠坠胀、疼痛等,要及时告知医生。因为产后身体处于恢复阶段,若有子宫内膜异位相关病变可能更容易被忽视,而及时发现对于后续治疗非常重要。比如,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在产后月经恢复后,若出现经期直肠部位不适,应尽早进行检查,排除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