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骨骨折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移位可手法复位达功能复位要求者,包括手法复位及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外固定后儿童和老年患者护理康复有不同要点;手术治疗适用于不稳定、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方法有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术后儿童和老年患者康复也各有特点,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治疗方法并注重各阶段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恢复肢体功能。
一、保守治疗
1.适应证
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移位可以通过手法复位达到功能复位要求的尺桡骨骨折患者适用。例如儿童的尺桡骨青枝骨折,多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对于一些老年人,若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且骨折移位不明显,也可考虑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在麻醉下(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等),医生通过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复位成功的标志是骨折端的对位对线良好,恢复肢体的正常长度和旋转、成角等关系。复位后需要用外固定装置固定,常用的外固定装置有小夹板、石膏绷带等。小夹板固定需要根据肢体的周径调整夹板的松紧度,以保证固定效果又不影响血液循环。石膏绷带固定则需要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塑形,固定范围要包括骨折处上下的关节,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
2.外固定后的护理及康复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快,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外固定的松紧度,因为儿童的肢体肿胀消退后,外固定可能会过松,需要及时调整。同时,要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如握拳、屈伸手指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老年患者,保守治疗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鼓励老年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协助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下肢的屈伸活动,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但需谨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不稳定的尺桡骨骨折,如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手法复位难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需要手术治疗。例如尺桡骨的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破碎严重,保守治疗很难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手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对位对线。
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尺桡骨骨折,需要手术复位骨折并同时修复受损的神经血管。当骨折端压迫神经血管时,手术可以解除压迫,恢复神经血管的功能。
开放性尺桡骨骨折,需要及时手术清创,修复受损组织,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手术方法
钢板螺钉内固定:是常用的手术方式。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钢板,将钢板放置在尺骨或桡骨的外侧等合适位置,通过螺钉将骨折端固定。例如对于尺骨中下段骨折,可采用尺骨背侧的钢板固定。这种固定方式可以提供良好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髓内钉内固定:对于一些特定部位的尺桡骨骨折,如桡骨近端骨折等,可采用髓内钉固定。髓内钉从骨髓腔插入,固定骨折端,具有生物力学性能良好等优点。手术过程中需要准确的定位,确保髓内钉的位置合适,以达到稳定固定骨折的目的。
3.术后康复
儿童患者术后康复: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术后仍需要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一般术后1-2周可开始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肩肘关节的轻度活动等。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强度。要注意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老年患者术后康复:老年患者术后康复要更加注重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功能恢复。术后早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肢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可通过辅助器具的使用等帮助老年患者逐步恢复行走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尺桡骨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的类型、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各个阶段的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