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佝偻病需从多方面着手,胎儿期孕母要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保证胎儿储备;婴幼儿期要合理补充维生素D并注意饮食,儿童期要保证维生素D摄入、合理喂养和多户外活动,且各年龄段都要定期体检监测,以保障骨骼正常发育,预防佝偻病。
一、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
胎儿期: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维生素D,孕母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等,以保证胎儿充足的维生素D储备。一般孕母每日需摄入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这能为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维生素D支持,有助于胎儿骨骼的正常发育。
婴幼儿期:婴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由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出生后数天内就需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则需每日补充800国际单位,持续补充至2岁。2岁后可根据饮食情况适当调整,若饮食中能摄入足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可维持每日400国际单位的摄入量。例如,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强化维生素D的配方奶等,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儿童期:儿童期仍需保证维生素D的摄入,每日维持400国际单位左右。日常饮食中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海鱼等,同时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因为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可合成维生素D,每日户外活动1-2小时,可使皮肤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但要注意避免阳光暴晒过度损伤皮肤。
二、合理喂养
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不仅营养全面,而且其中的营养物质比例适合婴儿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适量的钙、磷等矿物质,且钙磷比例适宜,利于婴儿吸收利用。同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等成分还能增强婴儿的抵抗力,促进婴儿健康成长,有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从而预防佝偻病。
及时添加辅食:婴儿满6个月后,需及时添加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蛋白质的辅食,如蛋黄、肝泥、鱼泥、豆腐、肉末等。以蛋黄为例,每100克蛋黄中含有一定量的钙和磷,能为婴儿补充生长所需的矿物质;肝泥富含铁、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婴儿骨骼和身体的发育。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细到粗的原则,逐渐增加婴儿的营养摄入种类和量,满足其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三、多进行户外活动
不同年龄段的户外活动要求:对于婴儿,可在天气晴朗时,适当抱出户外活动,每次数分钟,逐渐延长时间。幼儿和儿童则应保证每日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时,皮肤直接接触阳光,紫外线能促进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对预防佝偻病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应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游戏时间,既能增加活动量,又能接触阳光合成维生素D。
注意事项:户外活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尤其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的阳光,可选择在树荫下或早晨、傍晚等阳光相对柔和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同时,要注意保护儿童的皮肤和眼睛,可适当给儿童涂抹儿童专用防晒霜,佩戴太阳镜等,但也不能完全遮挡阳光,要保证皮肤能适量接受紫外线照射。
四、定期体检监测
婴儿期:婴儿出生后应按照儿童保健的要求定期进行体检,一般1岁以内每3个月体检一次,1-3岁每6个月体检一次。通过体检可以监测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以及骨骼发育情况。医生会根据体检结果评估婴儿是否有佝偻病的早期迹象,如是否有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等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干预。例如,若发现婴儿有颅骨软化的迹象,会进一步检查维生素D和钙的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
儿童期:儿童期定期体检同样重要,通过体检可以了解儿童的骨骼发育状况,以及维生素D和钙等营养素的水平。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儿童,如早产儿、有慢性疾病的儿童等,更要加强体检监测的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