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有不同病原体感染相关情况,症状因人群有差异,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可通过增强免疫力和避免危险因素来预防。
病原微生物感染相关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它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在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低下人群中易引发肺部感染,可导致大叶性肺炎等;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常见致病菌,其引起的肺部感染常起病急,病情较重,易出现肺脓肿等并发症。
病毒感染:例如流感病毒,在流感流行季节容易引发流感病毒性肺炎,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中,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肺部病变;新冠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肺部感染,不同变异株导致的肺部感染表现有所差异,部分患者会出现肺部炎症浸润等表现。
真菌感染:多见于有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可引起肺部真菌感染,病情相对隐匿,诊断有时较为困难。
肺部感染的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咳嗽是肺部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若为细菌感染,痰液可能呈脓性;发热也是常见表现,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多为高热,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程度不一;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患者呼吸急促,甚至口唇发绀等。
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儿童肺部感染时,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频率加快、精神萎靡、拒食等表现,因为儿童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肺部感染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不明显,而以精神状态改变、食欲不振等非呼吸道症状为突出表现,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肺部感染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胸部X线可初步发现肺部的病变部位、范围等,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在X线上可表现为大叶或小叶分布的炎性浸润阴影;胸部CT对于肺部感染的诊断更加敏感,能够发现更小的病灶以及了解肺部病变的细节情况,有助于鉴别肺炎的类型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中,细菌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在肺部感染时会升高,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PCT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病原学检查如痰涂片、痰培养、血培养等可以明确病原体,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但痰培养有时会受到口腔定植菌的干扰,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肺部感染的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病毒感染目前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部分病毒感染有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真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等方法;咳嗽咳痰明显者,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呼吸困难患者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尤为重要。
肺部感染的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对于健康人群,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例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饮食上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
避免危险因素: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规范治疗,避免吸烟及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等。在流感流行季节,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可接种流感疫苗;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要注意预防感染,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免疫力相对低下,更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儿童则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