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股骨转子间骨折需及时就医评估,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手术治疗要选合适时机及方式,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还需预防及处理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一、及时就医评估
右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通过X线、CT等检查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类型(如稳定型或不稳定型等)、移位程度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和骨折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还需关注其是否存在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基础疾病,因为这会影响后续的治疗决策。
二、非手术治疗
(一)牵引治疗
1.皮牵引:适用于一些稳定性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在患肢进行皮牵引,利用牵引的力量使骨折端逐渐复位,同时缓解疼痛。对于儿童患者,皮牵引相对较为安全,但要注意牵引的重量和时间需严格控制,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2.骨牵引:对于一些不稳定的骨折或需要较大牵引力的情况,可采用骨牵引。如股骨近端骨牵引等,通过在骨骼上穿针进行牵引,能提供更有效的复位和固定力量。在牵引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牵引的效果和患者的反应,定期调整牵引重量等。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时机选择
一般来说,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尤其是对于不稳定型骨折。但对于一些伴有严重基础疾病、身体状况较差暂时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需先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改善全身状况后再考虑手术。对于老年人,早期手术可以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二)手术方式
1.髓内固定:如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这种固定方式具有生物力学性能优越、创伤相对较小等优点。通过在髓腔内插入髓内钉,能够有效地固定骨折端,恢复股骨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稳定性。对于不同年龄和骨折类型的患者,可选择合适型号的髓内钉进行固定。
2.髓外固定:如动力髋螺钉(DHS)等。适用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转子间骨折。手术中通过钢板和螺钉将骨折端固定,恢复骨折的对位对线。但髓外固定相对髓内固定来说,对骨皮质的破坏相对较大,术后并发症可能相对多一些。
四、术后康复
(一)早期康复
术后早期要进行患肢的肌肉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肢的正确体位,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可能需要将患肢保持在外展中立位等。
(二)中期康复
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可逐步增加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在术后2-3周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等活动训练,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对于老年人,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康复不当而引起新的损伤。
(三)后期康复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可进行负重训练。一般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通过逐步的康复训练,恢复患肢的功能,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行走功能。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五、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
右股骨转子间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通过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使用抗凝药物(如无禁忌证,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穿戴下肢静脉泵等措施预防。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需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二)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老年人,本身肺功能可能相对较差,更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如果发生肺部感染,需根据感染的病原体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三)压疮
由于长期卧床,骨突部位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期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的发生。一旦发生压疮,要根据压疮的分期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局部清创、换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