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是各种原因致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神经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后天性(退变、创伤、医源性),临床表现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腰痛、下肢神经症状,诊断靠X线、CT、MRI,治疗分非手术(休息、物理、药物)和手术,不同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先天性因素:一些人出生时椎管就比正常人狭窄,这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比如先天性椎管发育不全等情况,使得椎管本身的空间相对较小,随着年龄增长等因素可能逐渐出现症状。
2.后天性因素
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会发生退变,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内聚等,这些退变因素会导致椎管内的空间变小,从而引起腰椎管狭窄。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人群,腰椎退变相对更快。
创伤:腰部受到严重创伤,如骨折等,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椎管内的结构异常改变,导致椎管狭窄。
医源性因素:如腰椎手术后,可能由于瘢痕组织形成等原因引起椎管狭窄。
二、临床表现
1.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这是腰椎管狭窄比较典型的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要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又会复发。不同患者跛行的距离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行走时椎管内受压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加重,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2.下腰痛: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腰部的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酸痛,有的为刺痛等。疼痛可在久坐、久站后加重,适当活动后可能有所缓解。
3.下肢神经症状:可出现下肢的麻木、无力,严重时可能影响下肢的运动功能,比如行走不稳等。神经受压的节段不同,下肢症状出现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如腰4-5节段椎管狭窄可能主要引起小腿外侧等部位的症状,腰5-骶1节段椎管狭窄可能主要引起小腿后侧等部位的症状。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腰椎的骨质情况,如是否有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退变表现,但X线对于椎管内的软组织结构显示不佳。
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椎管的骨性结构,如椎体、小关节等的增生情况,还可以测量椎管的横径、矢状径等,有助于判断椎管狭窄的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显示效果较好,可以清晰地看到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的情况,能够明确椎管内是否存在压迫以及压迫的部位和程度等,是诊断腰椎管狭窄很重要的影像学手段。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避免久坐、久站、重体力劳动等;物理治疗,如牵引、按摩、热敷等,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对神经的压迫;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等症状。
2.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椎管内神经的压迫,扩大椎管空间,常用的手术方式有椎管减压术等。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腰椎管狭窄往往与退变关系密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腰部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一些舒缓的腰部锻炼,如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在选择治疗方式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等,谨慎选择手术等有创治疗。
2.年轻人:年轻人出现腰椎管狭窄可能更多与先天性因素或创伤等有关,比如一些从事特殊职业需要腰部过度活动的年轻人,要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腰部受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干预。
3.女性:女性在怀孕期间由于腰部负荷增加,可能会加重腰椎管狭窄的症状,产后也需要注意腰部的恢复。在日常生活中,女性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等,避免腰部不良姿势加重病情。
4.儿童:儿童腰椎管狭窄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若出现相关神经症状等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在治疗上要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