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骨髓炎是由病原体感染脊椎骨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血源性感染和直接蔓延,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抗生素和手术,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不及时规范治疗会有严重并发症,儿童和老年人预后有差异。
病因与发病机制
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脊椎骨,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血源性感染相对更易累及脊椎骨;老年人因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可能成为血源性感染的易感人群。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血源性感染致病菌,它可随血流到达脊椎骨部位,引发炎症反应。
直接蔓延:邻近组织的感染直接蔓延至脊椎骨,如腹腔或盆腔的感染、脊柱手术创口感染等。有脊柱手术史的人群,手术创口存在感染风险,若护理不当或自身免疫力较低,病原体易直接蔓延至脊椎骨引发骨髓炎;女性生殖系统感染蔓延至腰骶部脊椎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发热可能较为持续且体温较高;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较低,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低热或体温正常,但可能存在乏力等更明显的全身不适。
局部症状
疼痛:脊椎部位疼痛是常见表现,初期可能为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时也可能无法缓解。不同年龄段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会因疼痛而哭闹、活动受限;老年人可能因疼痛导致行动困难,日常生活受到明显影响。
脊柱活动受限:患者脊柱的屈伸、侧弯等活动范围减小,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脊柱周围肌肉痉挛、疼痛,进而限制了脊柱的正常活动。例如,患者可能难以自如地弯腰拾物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3周后可出现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等改变。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X线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专业判断;老年人由于骨质本身可能存在疏松等情况,X线表现可能会受到一定干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椎骨的骨质破坏情况、椎旁脓肿等,对于早期诊断和病变范围的评估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于一些X线不易察觉的细微骨质改变,CT可以更精准地呈现。
MRI检查:是早期诊断脊椎骨骨髓炎较为敏感的方法,可发现骨髓水肿、软组织炎症等早期病变。在疾病早期,MRI就能显示出脊椎骨周围的异常信号改变,有助于早期干预治疗。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提示存在感染炎症反应。儿童血常规变化可能更为敏感,白细胞计数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提示感染情况;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慢性疾病等因素,血常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血培养:若血源性感染,血培养可能检出致病菌,对于明确病原体种类、指导抗生素使用有重要意义。但血培养结果可能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需要综合分析。
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儿童使用抗生素需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大的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脓肿形成、死骨形成或脊椎稳定性受到影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脊柱融合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当脊椎骨破坏严重,有导致脊柱畸形或神经压迫风险时,需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恢复一定的脊柱功能;若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可能导致脊柱畸形、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儿童患者由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也可能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