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需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方式,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定期复查,骨质疏松患者要注意治疗骨质疏松预防再骨折。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常表现为伤侧手腕部疼痛、肿胀、畸形,可出现“银叉畸形”(侧面观)和“枪刺样畸形”(正面观),还可能伴有活动受限。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骨折类型不同症状表现有特点,比如青枝骨折可能畸形不明显但有局部压痛等;女性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因素在相同暴力下更易发生骨折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能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等。通过X线片可观察到桡骨远端骨折的具体形态,如伸直型、屈曲型、关节内型等不同类型的表现。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块的移位情况、关节面的平整度等,有助于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满意的患者。医生会通过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固定位置是否有变化。不同年龄患者在手法复位外固定时需注意力度等,儿童骨骼弹性好,复位时要轻柔;老年人可能骨质疏松,复位时要避免过度暴力导致二次损伤等。
牵引治疗:对于一些移位明显的桡骨远端骨折,可先采用牵引的方法,如尺骨茎突牵引等,牵引可以逐渐拉开骨折端,缓解肌肉痉挛,为后续的复位创造条件。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关节内骨折累及关节面,移位超过2-3mm;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保守治疗难以维持复位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利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固定,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手术治疗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三、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在骨折固定后早期,主要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手指的屈伸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维持肌肉力量,避免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引导其进行合适的活动,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固定松动等;老年人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防止因活动不当引起不适。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可逐渐增加腕关节的活动范围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腕关节的轻度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同时继续加强上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训练。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要进行全面的腕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腕关节的主动屈伸、旋转、对抗阻力的活动等,逐步恢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
四、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情况: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经过合适的治疗后预后较好,能够恢复正常的腕关节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能会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腕关节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儿童骨折愈合能力强,预后相对较好;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预后可能相对稍差一些。
2.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遵循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避免过早或过度的活动导致骨折移位或影响愈合。
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骨折后的1、2、3、6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对于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在骨折治疗后要注意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