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与肺结核在病因病原体、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方面有不同特点,大叶性肺炎由细菌感染致肺大叶或大部急性炎症,起病急、高热等,抗感染治疗预后较好;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有午后低热等症状,需遵循特定原则规范抗结核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患病时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病原体
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醉酒等,健康人群尤其是青壮年在上述诱因下易发病,细菌入侵肺部后引发肺部的炎症反应,多为单一细菌感染导致肺组织的大叶或大叶大部发生的急性炎症。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飞沫传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营养不良人群等更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可在肺部引起特异性的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大叶性肺炎:多起病急骤,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寒战,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等,患者体温呈稽留热型,病变部位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青壮年患者在感染肺炎链球菌后较易出现典型表现,发病前常有明确诱因。
肺结核:症状多样,长期午后低热(体温一般为37.3-38℃)、盗汗、乏力、消瘦,咳嗽、咳痰,部分患者有咯血,女性患者可能有月经不调等表现。不同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免疫力不同的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免疫力较低者症状可能更明显。
三、影像学表现
大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某一肺叶或肺段均匀的致密实变影,实变影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在病变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变化规律,早期可表现为肺纹理增多或稍模糊的渗出影,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大片实变影。
肺结核: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可呈多形态,如浸润影、干酪样变、空洞形成、纤维化、钙化等,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等部位,病灶可新旧不一,空洞性肺结核可见空洞影,周围常有卫星灶等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大叶性肺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升高。痰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革兰阳性双球菌,痰培养可分离出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
肺结核: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可呈阳性(强阳性提示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痰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但是阳性率较低,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之一,同时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部分患者可有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恢复较快,一般预后较好。
肺结核: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治疗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要长期规范用药,治疗周期较长,一般需要6-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
儿童:大叶性肺炎儿童患者起病可能较急,需密切观察体温等变化,及时就医抗感染治疗,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用药需谨慎;肺结核儿童患者在诊断后需及时规范抗结核治疗,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结核治疗对营养状况要求较高,且要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老年人:大叶性肺炎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抗感染治疗要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肺结核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抗结核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排泄能力下降。
妊娠期女性:大叶性肺炎妊娠期女性用药需特别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肺结核妊娠期女性抗结核治疗要权衡胎儿发育和疾病治疗的关系,有些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多学科协作下制定治疗方案。



